近日,股份公司发布了《中国中铁关于第三届“卓越杯”BIM大赛成果表彰的决定》。中铁六局选送的“国内首座上跨运营高铁钢桁梁桥BIM及‘BIM+’应用”从全部77个参赛的BIM应用成果中脱颖而出,喜获金奖。“广东省七所法院项目EPC模式下BIM技术综合应用”荣获优秀奖。
国内首座上跨运营高铁钢桁梁桥BIM及“BIM+”应用
“国内首座上跨运营高铁钢桁梁桥BIM及‘BIM+’应用”是由中铁六局北京公司BIM中心,主持开展的重点项目该成果为协同设计施工,优化方案、强化安质等提供充足数据支持也为细化工程概算,降低成本夯实基础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BIM+北斗”护航“精准就位”。由于钢桁梁桥主桥属于非对称、不平衡双转体结构形式,且上跨京沪高铁,如何精准开展转体施工,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考验。困难大,决心更大!建设者们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将北斗高精度时空数据与转体桥BIM模型相结合,由北斗时空数据驱动BIM模型,更加精准地实时监测桥梁转体过程中的空间位置等数据信息。同时运用BIM技术,辅助研发出了滑道体系施工工艺,优化“L”型反扣装置,显著提高了桥梁抗倾覆稳定系数,为桥梁精准就位上了一把“保险锁”。“三维模型”助力“空中杂技”廊坊市交通中心光明桥是国内首座上跨运营高速铁路的上加劲连续钢桁梁桥,主桥上跨11条既有铁路,在铁路站场上方开展横移、落梁、转体、纵移、合龙五次体系转换时,每一次移动都犹如表演“空中杂技”,转体施工之难创下行业之最。建设者运用全过程BIM技术应用指导施工,建立了用于虚拟施工、施工过程控制、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进行工程量统计、物资需用计划编制和施工进度模拟,在施工前就将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预演、排查,为比选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资源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支持。BIM技术实现“一张图管理”实际应用中,建设者将数字化的概念植入工程建设中,利用BIM多软件、多源数据融合,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立了“BIM+信息化工程协同管理平台”,将项目概况、品质工程、协同管理、监测数据可视化、环境监控等功能全部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一张图”管理,为工程建设提供可视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切实提高各参建方协同效率,最终实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BIM技术守牢项目“钱袋子”施工中,建设者通过BIM技术打造的“三维模型”,科学统计工程量、编制物资需用计划,模拟施工进度,合理优化施工资源,有效减少了物资成本,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具体来看,建设者通过BIM技术,提取了全标段模型混凝土、钢桁梁材料量,有针对性地制订统计报表,为材料采购流程、进度控制、成本核算、资源调配计划等方面决策提供了科学、精准、动态的基础数据支撑。施工过程中,建设者落实执行在BIM技术支持下形成的施工决策,精确提取材料,减少施工浪费,节约施工成本。此外,“三维模型”的副产品场布模型、标准化设施及BIM族库,还可作为企业可复用资产,在其它工程中重复应用,节约了大量研发费用。
广东省七所法院项目EPC模式下BIM技术综合应用
“广东省七所法院项目EPC模式下BIM技术综合应用”是由中铁六局建安公司主持开展的重点项目。七所法院分别位于广东省七个城市,项目为EPC总承包模式,管理难度大、工期任务紧。建安公司采用BIM技术解决了设计、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者依托BIM技术,结合EPC项目特点,在初设阶段主动介入,挖掘设计优化创效潜力。同时,明确不同单位主体的角色划分、相应职责及工作范围,保证不同施工阶段BIM成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除此之外,建设者通过紧抓设计模型的审核及要点优化,结合现场经验及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深化,完成三轮碰撞,共发现碰撞问题168个,减少现场返工可统计时间超过65天,完成三维交底12次,切实提高模型的应用效率及深化成果的落地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