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对外投资 » 正文

中企“出海”需关注外溢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29
核心提示:当地时间3月2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到4.75%—5%区间,为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美联储自2

当地时间3月2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到4.75%—5%区间,为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第九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475个基点。此外,美联储下调未来两年美国GDP预期,同时,进一步上调美国今年通胀率预期。

受加息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显著下跌,其中,道指跌1.63%,标普指数跌1.65%,纳斯达克指数跌1.60%,美元指数22日也大幅下跌。业内人士指出,以美联储为引领的全球主要央行“加息潮”会将全球经济拖入弱衰退,中国企业“出海”要格外关注加息的外溢风险。

美联储货币政策面临很大挑战

市场对美联储此次加息行动的关注度很高。两周之前,美联储快速加息引发的银行业危机由硅谷银行破产开始蔓延,控制通胀目标和稳定金融系统之间的冲突,令美联储左右为难。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将通胀率压低至2%,这被市场解读为今年内不会降息。

“美联储小幅加息符合我们的预期。”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她认为,本次加息25个基点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近期的银行业危机促使许多企业将存款和其他金融业务从中小地方性银行转移至大银行,而大银行注重风控,对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更高,这种资本向大银行的集中会直接导致信贷紧缩,降低了美联储大幅加息的必要性。第二,过去几个月中,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上升,通胀风险下行,因此金融稳定的相对重要性大幅上升。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已经反映出加息进程开始放缓。随着近期金融风险显著上升、银行业风险暴露,预计加息进程将逐步放缓直至停止。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未来将进入微妙的平衡状态。一方面,要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以适度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降低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能力,来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过热的目标。但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引起实体经济大面积衰退。因此,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平衡,有如‘走钢丝’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曾刚说。

“加息潮”或将拖累全球经济

在美联储以外,欧洲、日本等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也备受关注。上周,欧洲央行再次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自去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连续六次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胀,共计加息350个基点。

新冠疫情期间,上述央行采取的“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大量超发货币导致通胀高企,如今这些央行正在寻求货币政策转向,而加息的后果需由实体经济承受。

在王丹看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这波“加息潮”会将全球经济拖入弱衰退,对科技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初创企业融资难度将大幅上升,影响后续研发和产业转型。金融行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历了先加强监管、2018年后放松监管的过程,目前政策又走向加强监管。过去十几年,实体经济的活力很大程度上由灵活的区域性银行来支撑,因为大银行受到严格监管,无法为高风险的新兴产业提供足够资金,也不能灵活设计针对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银行业可能要经历新一轮兼并重组,在此过程中,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将承担更高的转型成本。”王丹说。

事实上,继续加息能否让美国摆脱通胀高企的困境?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通胀率高企,与疫情暴发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到严重干扰有关,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后国际能源价格快速上涨有关。这些都不是美联储通过加息所能解决的,加息的边际效用正在下降。相反,加息已经增加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可能,诱发美国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银行流动性危机,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董希淼认为,美联储应妥善处理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金融稳定的关系,采取更多措施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减少过快加息对欧美银行业带来的过大冲击。

企业需合理应对海外风险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仅影响本国经济,对非美货币国家的汇率亦带来较大波动。本轮美联储密集加息期间,叠加债务危机、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俄罗斯、土耳其、加纳等多个国家的货币币值出现暴跌。

在企业看来,合理应对海外汇率风险是“走出去”的必修课。“我们格外关注海外市场的风险,尤其是利率变化。例如在非洲市场,我们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前,及时将当天收到的当地货币现金兑换成美元、人民币等较为稳定的货币,尽量避免因当地汇率大幅波动导致的汇兑损失。”在佛山,科达制造战略投资部负责人黄龙驹说。

董希淼建议,对中国而言,需要密切关注包括美国在内发达经济体大幅度加息的外溢风险,妥善做好应对安排。

“发达经济体开启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基本符合预期,对我国影响相对有限。疫情发生以来,尽管我国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但总体而言货币政策仍然稳健,并未实施‘大水漫灌’等宽松手段,政策调整优化的空间较大。下一步,我国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以我为主’,从多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用好总量工具,突出结构性工具作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并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更有力地提振信心和预期,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助力经济社会全面恢复。”董希淼说。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