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正值“一带一路”10周年,新型国际体系正在建立,新通道新枢纽正在崛起。
从经营国内到经略全球,山东企业正在抢抓机遇,深耕“一带一路”,逐步成长为擅长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企业。这是记者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感受到的新风向。
1. 对阿联酋投资增长2263.2%下的新风向
来自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的信息显示,今年1-8月,山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伙伴的对外投资合作保持较快增长。
1-8月,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伙伴对外投资额为17.2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9.7亿美元,同比增长62.3%;对塞尔维亚、阿联酋、越南等国家分别投资3.2亿美元、1.7亿美元、1.6亿美元,分别增长168.7%、2263.2%、369.6%。
这些新增投资集中在基建、纺织、能源三大类。
其中,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对孟加拉第一达卡高架高速有限公司增资1.7亿美元,用于推进孟加拉第一达卡高架高速建设。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对洲际纺织有限公司增资8520万美元,主要从事纱线、色织布的生产和销售,项目规划纺纱年产能6万锭、色织布3000万米。
对沿线国家水利建设、石油化工行业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分别为5.4亿美元、5.5亿美元,分别增长43715.5%、3656%。
其中,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沙特朱拜勒3A独立海水淡化项目,合同额5.3亿美元,是沙特达曼和利雅得重要的水源之一,对于缓解沙特东部省沿海岸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500兆瓦风电项目,合同额4.5亿美元,该项目是乌兹别克斯坦首个大型风电项目。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土库曼斯坦石油康采恩油井大修项目,合同额3.4亿美元,是近几年来山东省在土库曼斯坦最大的石油工程项目。
中国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了塞尔维亚瓦列沃快速路项目,合同额1.8亿美元,是塞尔维亚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被纳入《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清单》。
这些新增投资,显示了山东企业抢抓机遇的速度,也展现了中国资本出海的路径。今年是“一带一路”10周年,新型国际体系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战略空间。
新一轮出海热潮中,“一带一路”沿线成为热点地带。
记者注意到,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在孟加拉增资的第一达卡高架高速建设,这个项目连接首都达卡国际机场和达卡吉大港公路,是孟加拉国最重要的公路和商业生命线。
这体现了中国基建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相较于西方擅长的金融,中国擅长搞基建。越是人口稠密的国家和地区,基建发挥的公共效益就越大,这一效应在东南亚和非洲尤为突出。
前面提到的沙特朱拜勒3A独立海水淡化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500兆瓦风电项目、塞尔维亚瓦列沃快速路,都属于所在国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以修路和基建为先锋,铺垫出更多的产业机会,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深耕,更多的出海通道被打开,更多的细分市场亟待挖掘。
2.把国家战略用起来用足
今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这次峰会议题中的一个热词就是“修路”,从中哈第三条铁路到中吉乌铁路、中塔乌公路、跨里海运输通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
通过帮当地修路,山东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与贸易投资在不断推进和深化中,不断拿到大项目。山东电建三公司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风电项目和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土库曼斯坦石油康采恩油井大修项目即是如此。
科瑞油气哈萨克斯坦分公司总经理孙福营告诉记者,2022年是科瑞油气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分公司18年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目前,科瑞油气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等国开设了分公司,在阿塞拜疆等设立了办事处。
5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采购的1000辆中通客车首批车辆在聊城下线。这1000台天然气客车订单,不仅创下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客车出口新纪录,也是2023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客车订单。
时值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亲自“提车”,来到山东聊城参加下线仪式。在吉总统“提车”现场,山东重工董事长谭旭光亲自“带货”,介绍山东重工的一系列产品。
近3年,山东重工出口连续保持60%以上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山东重工出口收入200亿元。在谭旭光的目标计划中,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占到销售收入的30%,才称得上实现了“小循环”。
这个时候,谁能把国家战略用起来,用足,谁就能受益。中亚市场成为山东重工出海的主攻方向。
9月初,谭旭光到访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乌兹别克斯坦出席中国重汽在当地的合资工厂第3000辆中国重汽重卡下线仪式,在哈萨克斯坦开展销会,将山东重工的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客车推出去,主持召开中亚五国市场战略研讨会,部署本地化制造和后市场服务网络。
现在,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满街跑的是中通客车。
3.做全球生意,要有战略决心
9月29日,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和老挝交通与公共工程部正式签约,继中标埃塞俄比亚智能公交、智慧高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后,海信网络科技的快速公交BRT成功出海老挝,拿下东南亚国家第一单。
“只要有中国企业参加,最后,十有八九是中国企业中标。”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牟三钢对记者如此描述智能交通的海外招标情况。
牟三钢透露,目前海信智能交通出海布局的国家主要有埃塞、南非、西非区域;中东迪拜以及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拉美的墨西哥;欧洲市场初步选择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
上述目标市场大部分是一带一路上的热点国家。牟三钢说,这些国家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增长迅速,他们的交通状况相当于中国一二十年前的水平,问题都差不多。解决了国内交通问题,把这些经验拿到国际上,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现在,公共交通的最大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智能交通出海前景非常广阔。
要做全球生意,要有非常强的解决差异化的能力,中国高铁风行海外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变化造就了中国高铁强大的适应性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同样,这一效应也在智能交通领域显示,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战略决心走出去。
2021年,时任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内部国际化战略专题会上说,海信国际化的下一个重要突破口在B2B产业出海。提前布局B2B产业并开拓海外市场,是海信面对全新竞争环境选择的新突破口。
2021年12月,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拿下第一单智能公交改善项目时,海信埃塞项目负责人是在国内有疫情,埃塞俄比亚爆发内战情况下,空降亚的斯亚贝巴,去非洲“拓荒”。
2022年11月,海信成立东盟区总部,成为攻占东南亚市场的“前哨”。在老挝拿下的这一单,就是东盟区总部提供的情报。
4.鲁泰走出去,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鲁泰纺织对洲际纺织有限公司增资8520万美元,体现了这家纺织巨头正在不断加大对海外投资。
洲际纺织有限公司是鲁泰集团在海外基地的主体。现在,这家全球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和国际一线品牌衬衫制造商正在将产能快速转向越南、柬埔寨、老挝、孟加拉。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22年5月,鲁泰A将原拟将投资于淄博项目的2.5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越南全资子公司万象纺织有限公司新增投资项目。
产能大量迁往东南亚,使鲁泰纺织能够合理地处理国际贸易,也能更快地全球化,鲁泰A海外销售额激增。2022年,鲁泰A实现营业收入69.38亿元,同比增长32.5%;净利润9.64亿元,同比增长177.3%。其中东南亚地区收入总额23.57亿元,同比增长54.73%,占到上市公司总收入的33.96%。
去年的淄博市两会上,鲁泰纺织董事长刘子斌表示,“十四五”期间,鲁泰纺织将坚定推进全球布局,增加在东南亚区域的投资,同时加快对非洲、印度、孟加拉国以及东欧、中南美地区的项目考察速度,力争海外布局第二生产基地,加速企业跨越式发展。
5.山东新定位: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2021年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时值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2020年11月)不到一年。山东如何抓住毗邻日韩的优势,借RCEP的机遇重构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成为此届峰会的议题热点。
在这次峰会上,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四市都积极针对RCEP带来的机遇进行了具体规划,尤其在对日韩的招商引资方面布下重兵。
2023年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山东企业借“一带一路”抓紧布局,加速企业跨越式发展,成长为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企业的机会到了。
2022年终盘点中,阿拉伯国家“向东看”,与中国签订一系列投资与建设合同上榜当年的国际热点,“到中东抢单”成为年底出国抢单潮中的热点。
去年12月,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沙特阿美和山东营收规模最大企业山东能源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的能源转型无疑会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剧烈调整。除了传统的外贸订单和基建大单,山东如何参与到这场全球化新格局中,寻找到更多投资与贸易机会?
今年1-8月,山东对阿联酋的投资达1.7亿美元,增长2263.2%。这一数据说明中东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机会。
9月26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比已经批复的广东、江苏、江西、海南等省的规划看,山东是唯一一个被赋予“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的省份。在开发格局中,山东承担“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的重任。
新的国际格局下,中国需要开拓一个更大的市场。鲁泰纺织和海信网络科技瞄准的东南亚,是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山东重工瞄准的中亚,同样是一个容量够大,但尚待开发的市场。而山东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尤其适合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开疆拓土。
2019年9月,第一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时任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的话——
中国有很多领先的行业,国家应该以这些企业为主体,在世界上形成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链主的影响力,我相信会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形成链群,更好地发展。
每一个跨国企业在本土市场都具有局限性。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市场,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希望抓住中国这14亿人口里的市场机会,而全球是一个70多亿人口市场,哪个跨国公司都希望去发展。概括一句话,市场是最大的驱动力,有市场对跨国公司就有吸引力,我认为这就是全球化。
“一带一路”正在重构全球化。周云杰这两句话,正在“一带一路”上深耕的山东企业中得到验证。
“一带一路”前10年,央企、国企带头出海,其他企业“借船出海”;下一个10年,应该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亚非拉地区大发展的十年。山东企业正在抓住机会适应新的国际体系,做全球生意,成长为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