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第七届丝博会期间举办的2023第九届国际商协会贸易与投资洽谈会上,西安市贸促会与中国墨西哥商会、伊朗中国工商会、中国喀麦隆商务协会等7家境外商协会、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并推选了170个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数量之多,创西安市投资洽谈活动历史记录。
这正是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362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16.9亿元,同比增长27%。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1-10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568.8亿元,同比增长8.3%;新签合同额10830.7亿元,同比下降1.1%。其中,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023.2亿元,同比增长9.6%;新签合同额9026.4亿元,同比增长0.5%。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国际投资环境恶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1-10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7.3%,不仅彰显出中国企业的投资活力,也显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在1-10月中国对外投资成绩单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成果尤为显著。27%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幅领先于中国整体对外投资的增长率,而且凸显了中国对于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国际合作平台的坚定承诺和信心。”吕越如是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今年9月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显示,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该报告预测,2023年国际商业和跨境投资所处的全球环境仍具挑战,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631.2亿美元,位居全球第2位。截至2022年年末,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4.7万家。
这一趋势在今年1-10月得以延续,吕越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今年以来,百年变局叠加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加剧,暴露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调整。因此,中国企业加快境外投资步伐,以优化其全球生产布局,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二是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投资环境更加便利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长。三是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等,深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与合作。
展望下一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势吕越认为,“或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持续增长的态势”。
具体而言,对投资规模持谨慎乐观态度。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但通胀压力有所缓和。根据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8.7%的峰值下降至6.9%,2024年下降为5.8%。此外,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会晤,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有望为世界和平稳定、全球繁荣发展注入“正能量”。
在投资区域上,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无疑将为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合作带来积极影响。此外,随着RCEP的全面生效,各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合作也有望带动中国企业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投资。
在投资领域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关键特征。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共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可以预见,未来数字化、绿色化领域或将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