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晓梦
“双盲”评审是近年来招标采购领域实施的重要改革之一,最早由河北省政务办在全省的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推行。2023年8月,河北省财政厅紧跟其后发文明确,省市县三级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全面实施“双盲”评审。本文试图总结自“双盲”评审政策实施以来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的变化,分析“双盲”评审在实操过程中的难点,并对做好“双盲”评审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建议,希望能够为有计划实施“双盲”评审的地区提供参考。
“双盲”评审的实践
——推行专家盲抽。评审专家盲抽,是指采购人在全省统一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由专家管理系统自动向评审专家发送语音通知。如果评审专家确认参加评审,系统将自动发送短信。短信内容仅包括参加评审的地点及时间,不含参评项目信息。如此一来,在评审前采购人、代理机构、交易中心并不知晓评审专家的详细身份信息,评审专家也无法获知评审项目信息,实现了采购人和评审专家之间信息互盲,减少了因评审专家信息泄露而被围猎或评审专家主动进行“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同时,还将专家抽取专业分类由三级类别调整为二级类别,鼓励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评审专家,减少了因评审专家专业过细或所属区域单一所产生的评标委员会成员熟识、抱团的概率,进而提升了评审的客观公正性。
——推行技术标盲评。所谓技术标盲评,是指暗标评审,即投标人在技术标中隐匿能够显示投标人身份的名称、标识等信息,评审专家在不知晓投标供应商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评审。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招标文件中商务标和技术标的组成,要求招标公告载明“双盲”评审的告知内容,规定不符合技术标编制要求的作为无效标、交易系统在技术标编制及澄清环节加盖暗章、技术标随机编好后乱序发给专家等,减少了因评审专家利用自身对主观评审因素的自由裁量权而对个别投标文件实施有倾向性打分的可能性。
——推行本地分散评审,探索远程异地评审。本地分散评审要求交易中心设置独立、隔间化的评审席位,交易系统随机为评审专家分配席位。对于确需讨论的问题,采用变声、遮脸等技术,通过音视频系统沟通,实现“同标不同室、同室不同标”的“不见面评审”,进一步减少了评审专家圆桌式、面对面评审过程中个别专家使用肢体动作或者眼神传递暗示信息的可能性。远程异地评审与本地分散评审相对应,是更大范围的分散评审。远程异地评审要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区域间的评审场地、评审专家共享共用。即评审专家可以在本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异地评审,避免了评审专家通过评审场地信息预判项目信息或形成评标“熟人圈”的风险,促进评审公正。
“双盲”评审实施难点
——关于“双盲”评审场地设备改造。一是评审环境难适应。受限于空间和通风需要,常规做法是利用石膏板或玻璃隔断,将原评标室分隔成若干个不封顶的小隔间,但幽闭的环境容易带来压抑的评审感受。二是评标席位配置缺少标准。按照评审专家接触概率最小原则进行设置,一个评标席位中至少应包含评审电脑、摄像头、手写板、录音电话、专家认证设备、饮用水设备等。但实际上,因各地财政投入不同,评审专家签字或通话仍需要共用设备,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评审专家走动或接触。三是视频存储容量成倍上升。本地分散评审使得项目视频监控录像从1—2个机位增加至5个机位,视频下载刻录时间以及存储容量成倍增加,占用较多存储资源。
——关于招投标文件编制。一是传统的招投标文件编制习惯被改变。因为“双盲”评审将“是否显示投标供应商信息”作为技术标、商务标的划分标准,所以采购人在编标时需认真研判,尤其是货物招标如需供应商提供技术参数及相关认证证书或报告,则应将其编入商务标。二是技术标格式不统一,导致系统自动检测暗标的功能开发难度加大。当前,不同代理机构的采购文件对技术标格式要求不同。投标人在参与投标时要结合招标文件要求变换不同格式,导致其投标成本增加、投标效率降低。在评审时,评审专家多依赖肉眼识别投标文件格式,容易造成误判,进而引起供应商质疑。
——关于评审专家抽取及评审。一是专家抽取专业匹配度降低。抽取二级类别的评审专家,的确扩大了专家抽取范围。但笔者认为,此举并未从根源上解决细分专业评审专家少的问题,特殊项目可能依旧难以抽到相关专业的评审专家。二是专家评审沟通难度增大。同一标室不同隔间的评审专家容易产生声音干扰,加上变声音视频系统极易产生啸叫,导致评审专家沟通的及时性和充分性难以保证,进而影响评审效果。三是远程异地评审实施难度大。目前,远程场地主要依靠主场自主选择、自行预约。如果主副场使用不同的交易系统,则需技术人员提前调试。如此一来,会占用大量人力、财力,加上缺少网络专线下的远程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导致见证、监督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优化“双盲”评审的思考
——提升政府采购各方的“双盲”评审能力。“双盲”评审政策能够落地,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采购各方的适应能力。笔者建议,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强化政策宣贯,定期听取代理机构研讨,总结“双盲”评审实践中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层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交易中心、集采机构可以及时更新系统及操作手册,总结常见废标情形,定期开展公开讲标活动,提升投标人的应标能力。专家库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双盲”评审政策培训、考试,对未考试或考试未通过的评审专家限制其参与评标,提升评审专家“双盲”评审的能力。
——统一技术标格式,优化暗标评审功能。笔者认为,财政部门在所管辖范围内统一技术标格式,也就统一了区域市场中招标文件技术标要求,能够进一步减少同一区域市场中招标文件技术标格式不同给投标人应标带来的困扰,可以大大提高投标效率。统一的技术标格式也有利于同一市场中的不同交易系统运行方开发暗标检测功能,提升技术标响应的准确度和专家评审质效。换言之,这有利于从技术层面降低技术标废标率,提高项目成功率,提升市场主体对“双盲”评审的感知度。
——细化“双盲”评审场地管理规范。“双盲”评审场地配置是保障专家“不见面评审”的基础。笔者建议,交易平台管理机构可以考虑统一评审席位配置标准,并组织自上而下的检查验收工作,如音视频沟通稳定性、是否达到降噪要求等,确保硬件条件不“凑合了事”。分散评审在实现评审专家分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面对面评审时评标委员会对评审专家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场地管理制度,以规范评审专家中途离席、代理机构进入评标区等行为。同时,考虑到“双盲”评审给技术和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也需要建立相关应急处置机制。
——扩充专家资源,建立跨区域的专家共享机制。“双盲”评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专家“熟面孔”的问题,其中主要手段是扩充专家库人数、跨区域抽取专家。因此,笔者建议,专家库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增加专家征集的频次,尤其对于抽取需求大、专家人数少的专业,可进行重点征集,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深专家、普通专家、应急专家多层次管理体系。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家跨省共享机制,推动各地财政部门签署专家评审互认协议。对于项目专业度高、专家抽取范围窄、专家人数少、抽取难度大的,允许抽取省外专家进行评审,从而提升评审质量。
——建设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现阶段,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建设并不存在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在工程建设领域,各省纷纷搭建了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通过探索建设跨省远程异地评协调系统,可以实现场地自主预约、专家异地抽取、项目远程评审、监管在线实施、评标过程及数据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利用电子政务外网联通各个交易中心,既能满足远程异地评标数据传输、音视频互联互通的要求,又能确保评标过程的专业性、安全性、机密性。因此,笔者建议,财政部门可以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建设覆盖全省甚至跨省的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实现招标人、投标人与评审专家在地域上最大限度地隔离,从而减少外界对评标的干扰,有效地降低围标、串标等交易风险。
(作者单位:河北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