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工采网 » 工程采购论坛 » 正文

浅谈政府采购中蕴含的经济学常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22
核心提示:■ 王召伦政府采购作为政府管理公共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其过程与结果不仅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且还深刻影响

■ 王召伦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管理公共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其过程与结果不仅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市场结构、产业发展、经济效率等多个方面。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审视政府采购,对优化采购机制、提升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宏观调控、产业发展、公共产品、市场失灵、帕累托最优、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博弈论及鲶鱼效应等经济学知识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与影响,以期为促进政府采购的科学化、高效化提供理论支撑。

宏观调控与政府采购

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采购规模等方式,影响总需求、总供给和物价水平,进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当经济形势低迷、社会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反之,则应缩减采购规模,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当政府通过采购行为增加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时,该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往往会上升,从而刺激供应商增加生产或提供服务;反之,当政府减少采购量时,市场价格可能下降,供应商可能减少生产或服务。因此,政府采购在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市场价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与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制定采购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可以制定优先采购政策,如优先采购中国境内生产产品、环保节能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相关产业或企业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政府通过采购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务用车,可以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这种倾向性扶持政策,不仅可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着力解决当前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政府采购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健全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符合国际规则的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方向转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产业生态,进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

公共产品与政府采购

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即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且新增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额外增加消费者也不会增加供给成本),如国防、义务教育、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建设等。这一特性决定了公共产品难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有效提供,需要政府干预。

政府采购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采购教育、医疗、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这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政府采购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领域,通过公私合作等模式,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

市场失灵与政府采购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或条件下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社会福利损失。在政府采购领域,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政府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政府采购当事人在采购需求、市场情况、供应商履约能力等方面所掌握的信息,从数量、透明度、可信度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比如,采购人更清楚自身的真实采购需求,但在采购文件中却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或者对某一供应商(或品牌)有所侧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采信息不对称。又如,部分供应商有时会利用其在市场价格信息、产品了解度等方面的不对称优势,采用恶意低价竞标或严重不平衡报价等方法谋取中标,给后期履约验收和管理带来风险。

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是指某种行为或决策对其他人或环境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即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正外部性),也可以是负面的(负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准确地反映所有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公共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某种行为或决策同样可能对其他经济主体或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比如,政府采购绿色或节能产品,可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正外部性的体现。又如,在采购过程中,如果仅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可持续性,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负外部性的表现。

针对市场失灵现象,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采购程序、严格的监管机制以及合理的政策引导等措施进行矫正。比如,通过设定采购需求标准、加强需求论证和信息公开、强化履约验收评价及监督管理等,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通过优先采购环保节能产品等措施,有效减少外部性影响。

帕累托最优与政府采购

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无法再进一步改善任何人的福利状态。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而帕累托改进,则是一种变化,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在政府采购中,追求帕累托最优,意味着在有限的预算约束下,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提升。虽然我国政府采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部分供应商弄虚作假、代理机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评审专家评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恐很难达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有鉴于此,为使采购结果既满足公共需求,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接近帕累托最优,笔者建议,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法。二是压实采购人主体责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采购绩效评价。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和应用,促进供应商诚信履约。

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与政府采购

在政府采购决策中,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考量同样重要。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机会成本则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政府采购中,决策者应充分权衡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一方面,要避免因沉没成本过高而继续执行不合理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选择最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采购项目或采购方案。与此同时,还要一并考虑外部效应。比如,在采购大型设备时,应权衡其沉没成本和未来使用效益;在决定采购规模时,应考虑机会成本,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在采购环保产品时,除了综合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等)外,还要评估其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外部效应,以确保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博弈论与政府采购

博弈论是指,双方或多方在竞争、合作、冲突等情况下,充分了解各方信息,并以此选择一种能为本方争取最大利益的最优决策的理论。在笔者看来,政府采购过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比如,供应商在投标时,不仅会综合考虑采购需求、市场竞争程度、投标成本等因素,决定是否参与投标竞争,而且还会在竞争中考虑报价策略以及履约风险等问题,以达到竞标利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博弈论可以帮助采购人理解这种竞争背后的动机和策略,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购需求,进而实现“供采双赢”和物有所值的目的。比如,供应商可能会通过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采购人则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综合评估不同供应商的优劣,并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

鲶鱼效应与政府采购

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鲶鱼效应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原因。本文所称的鲶鱼效应,是指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的一种现象。

笔者认为,在政府采购中引入鲶鱼效应,有助于提升政府采购的整体效能和社会效益。比如,推行集中采购机构(以下简称集采机构)竞争机制,可以打破集采机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改变集采机构只承接本行政区域、本行政级次采购项目的现状,实现采购人自主择优选择集采机构组织开展采购活动,倒逼集采机构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近年来,供应商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都有显著增强,随之而来的质疑和投诉数量明显增多。笔者认为,供应商其实也充当了“鲶鱼”的角色,倒逼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依法依规开展采购活动,促进整个政府采购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政府采购的过程和结果,深刻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多个核心概念。笔者建议,要站在更高的宏观维度来认识政府采购,以加强政府采购全链条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负外部性影响,多举措弥补市场失灵,积极推动政府采购帕累托改进,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从而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什邡市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