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琳
2015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地,京津冀区域发展目标正式纳入重大国家战略范畴。京津冀区域又被喻为“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并包括河北省内的其他城市,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在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7年的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实施,其中,政府采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避免社会与国家公共利益遭受不必要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三地经济交往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政府采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要求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环节推进改革,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三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政府采购问题
该区域内,部分地区市场经济还在“唱配角”。2020年9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城市群中心城市营商环境研究2019》,其中“城市群营商环境分析”显示,京津冀城市群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次于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在19个城市群中位列第三名。同年,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第一财经研究院等联合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评选出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百强榜。北京94.68分位列第二、天津86.71分排名第八,河北省内有石家庄、保定等6个城市上榜,排名在40名之后,且与北京、天津分数相比差距较大。河北省内城市分数过低“拖后腿”的表象背后,是部分政府部门的手伸得过长的问题。以政府采购为例,财政部门监管过度,还未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主导性,部分采购主体过于关注眼下利益,在招标文件中设置重重关卡。比如,部分地区财政部门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置了无法律依据的审批、备案、处罚、收费等事项;采购人和代理机构未能在招标文件编制中体现中小企业扶持、节能环保产品优先强制采购、不发达地区扶持等国家优惠政策;对潜在供应商的企业规模、所处地域、业绩金额等实施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虽然北京、天津自身的发展状况良好,但其对周边城市营商环境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河北地区亟待提升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潜在市场活力。
“放管服”改革执行不彻底。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乔宝云认为:“复杂的程序是政府采购面临的挑战,也严重影响政府采购制度的效果。”政府采购“放管服”改革工作正在推进,绝大部分地区积极简化程序,去除不必要的环节,但在京津冀较多地区还存在着采购环节繁杂,采购效率低下的问题,个别部门还在增设采购环节,加重采购人和代理机构负担。例如,财政部门对进入本地执业的代理机构增设人员数量限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等备案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代理机构被拒之门外,此类现象常发生于县级区域。另外,有些地方还要求代理机构在政府采购网上传公告后,将纸质版公告送交财政部门;部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无法律依据的前提下强制要求采购人对超过限额标准项目的招标文件进行论证,导致采购时间延长等。简政放权,提升采购效率,为采购人和代理机构提供便利、减轻负担,是政府采购各方需努力的方向。
评审专家抽取区域固定化。目前,京津冀三地分别设有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通过专家管理系统从各自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专家,三地专家库存在着抽取区域固定化,人才互融互通不畅的问题。比如,河北省某县抽取专家,出现专家无法满足抽取需要的情形,最多可以调整扩大抽取区域到省级,若仍无法满足抽取需要,按照《河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抽取规则》规定,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可以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经审核选聘入库后再随机抽取使用。或有特殊需要的,经主管预算单位批准,采购人可自行选定相应专业领域的评审专家。推荐入库或批准后自行选定两种方式都是可行且实用的,却也无形中增加了采购环节。
京津冀区域政府采购改革建议
区域协作,共赢发展。京津地区要建立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政府采购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对河北省刚刚脱贫的地区在政府采购制度上给予扶持。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要积极与北京和天津建立产业关联,跟随产业链同步走向市场,要以提高地区政府采购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承接服务类项目产业转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实现河北的绿色崛起。京津冀三地应以合作的形式最大化地谋求“1+1>2”的区域合作收益,在关联项目中可尝试联合采购、跨区域采购,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打造宽松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早在2019年,我国就提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所在”。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核心区,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让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的市场经济不再拖后腿,这需要更加有效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笔者建议,一方面,要重视城市竞合机制,强化区域间沟通交流。政府采购市场中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于城市间沟通缺少规划、平台以及制度对接。未来,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分工,避免产业同构导致的“竞大于合”状况发生,同时,推动项目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以降低采购成本,资源分割交由市场而绝非强者城市主导。
另一方面,要重视提升采购主体的市场经济意识。加大对采购主体的培训和抽查力度,严格要求采购人和代理机构在招标文件编制环节积极落实国家各项企业扶持政策,不得设置不合理条款排斥潜在供应商。鼓励采购人将年度内采购意向通过省级以上指定网站专栏公开,便于供应商提前了解采购信息。
信息互联互通,简化采购流程。新时期的京津冀地区政府采购的发展,既要公平、公正、公开,又要创新思路,简化程序。越来越多的地区正积极借助“互联网+”在政府采购领域的重要作用,将采购环节化繁为简,使采购过程变得有序、透明。例如,河北省市级财政部门紧随河北省财政厅的改革步伐,全面推行财政一体化平台项目办理,让采购人不跑路、不排队、少等待。再比如,2020年起,京津冀各类交易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完成互联互通,实现了业务协同、交易全程电子化。
未来,京津冀城市间突破“信息封锁”,串联“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将成为必然趋势。
对此,笔者建议,一是打造跨区域共享“辐射圈”。建立京津冀政府采购跨区域交易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开展跨区域联合采购、商城共建共享、远程异地评审和商品价格比对,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采购效率低以及价格监测难等问题。
二是构建跨行业协作“联动带”。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推进电子身份认证跨区域互认通用,系牢政府采购与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部门的信息纽带,加强与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等政府及行业管理领域的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一地交易、实时可查”“一地办理、全国通用”“一地失信、处处受限”,努力营造高效便捷、诚信交易、规范有序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三地合并专家库,保证人才流动互补。京津冀三地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人才分布并不均衡。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高科技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是京津冀地区的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吸纳了诸多科技创新类型评审专家,而河北由于所处地势及发展特点,具备一批现代农业、水利专业知识很丰富的评审专家。如今,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畅通无阻,京津冀地区合并评审专家库已经具备了丰富的人才基础和便利的交通基础。2018年7月,河北省财政厅将下设市、区县的原有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废止,统一合并为省级评审专家库,解决了省内许多地区“抽不到专家”的难题。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项目与PPP项目有着采购主体类似、采购程序相近的特点,应当考虑将京津冀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与发改委专家库、PPP项目专家库合并使用,以保证城市区域间的人才流动互补,为专业性更强的重大项目评审工作提供便利。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财政局)
小编有话说
当前背景下,各地政府采购加强合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仅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共同发展进步的关键。不可否认,实践中,政府采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给供应商设置不当资格门槛,忽视结果导向,专家库资源不能互通共享等。但随着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此类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一个开放共享的政府采购市场正在向我们招手。
(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