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
会议强调,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完善制度设计,合理划分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养老责任,为个人积累养老金提供制度保障。要严格监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抓紧明确实施办法、财税政策、金融产品规则等,让老百姓(43.45 -0.93%,诊股)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让参与各方有章可循、制度运行可监测可检验。
以个人账户制为基础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加快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被摆在突出位置。目前来看,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0亿人;第二支柱企(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正在逐步得到完善,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但是,虽然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总体保障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比较有限,且财政投入在持续增加。第二支柱企(职)业年金,覆盖面仍然较窄,资金积累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的养老需求。
因此,完善居民养老保障迫切需要加快补足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这一短板。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补短板的关键就在于即将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今年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的“进度条”不断拉快。在2月份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在第三支柱制度模式方面,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总结国内一些试点经验,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今年10月份,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在参加2021金融街(5.71 -2.73%,诊股)论坛时表示,规范第三支柱发展,将尽早出台相关政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个人养老金拟采取个人账户制,年度缴费额度的上限一开始可能会与个税递减试点的政策相衔接,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作水平的提高来逐步调整,提高缴费上限。
上海一家养老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账户制模式是指个人参加第三支柱养老金以专门设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础,该账户承载了产品申赎、税优扣缴、待遇申请等第三支柱养老金运营全过程。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是第三支柱养老金运作的关键环节。账户制模式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够赋予个人更加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优政策的激励作用。”
增强税优政策吸引力
财税政策配套是扩大第三支柱覆盖面的关键因素。从海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来看,“税收优惠+个人账户”是促进第三支柱发展普遍采用的制度设计。业内人士表示,税优政策有助于提振消费者积累个人养老金的意愿,而账户制的设计更加便于养老金产品的统一管理。
目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税延养老险”)是我国唯一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2018年,税延养老险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启动试点,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运用税收优惠来引导个人开展养老金积累。截至2020年年末,税延养老险参保人数4.88万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
税优力度激励不足被认为是税延养老险试点效果未及预期的重要原因。上述会议中也提到,完善配套政策,抓紧明确实施办法、财税政策、金融产品规则等。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考虑提升个人缴费税前扣除标准,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借鉴德国李斯特养老金制度的经验,建立税收递延优惠和直接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在供给层面,可以考虑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允许个人家庭在税延型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金融产品中选择,提高养老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拓宽第三支柱范围。另外,还要进一步简化税延抵扣业务流程,提高业务便捷度和透明度。”
加强居民养老金融教育
“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居民的养老金融教育。由于居民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基础知识仍比较有限,居民对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依然缺乏深入了解,这不仅不利于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保值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加强养老金融教育应当讲明白养老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让消费者明白为何需要购买养老金融产品以及如何组合以获得最大优势,同时,做好防范金融诈骗工作。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紧锣密鼓推出的同时,今年以来,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探索脚步明显提速。今年6月1日,由6家人身险公司参与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浙江、重庆两地开展试点。12月初,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4个试点城市正式发售。
王国军表示,就第三支柱中的商业养老保险而言,接下来,一方面,要总结税延养老险的试点经验,优化完善制度,进一步做好推广;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医养结合,提升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并规范保险养老社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