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工采网 » 国际项目及招标采购信息 » 正文

中企乌克兰投资往事:M收购案曾损失超45亿美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02  来源: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核心提示: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升级。战争爆发后,我国作为乌克兰第一大贸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升级。战争爆发后,我国作为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国人不免关注起中资企业如今在乌克兰的状况。

曾经卖与我们“瓦良格号”、经贸往来密切的乌克兰,拥有多少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战争之下,中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会受到哪些影响?本期《风暴眼》将从不同投资领域入手,为大家梳理中国企业在乌克兰的投资历史与现状。

核心提示:

1、2018年才刚刚开启“4G时代”的乌克兰,据爱立信预测至2024年才能达到50%的4G用户比例,同时乌克兰境内的通信网络建设,几乎都是由华为“独占”。手机方面,则是小米以33.3%的市占率“一骑绝尘”;

2、能源领域:有国内企业讲乌克兰定为四大市场”基本战略布局之一。近年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多为风电,有相关企业在乌克兰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20%;

3、农业领域多为大型国企牵头布局,民营企业业务有限,但受乌克兰局势或乌克兰政府自身影响,大多项目被“搁浅”、“暂缓”或因违约而被起诉;

4、“马达西奇”案后,中方因乌毁约行为投资兴趣骤降,此外由于俄乌紧张关系,乌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使得国内企业近年来一直对乌克兰缺乏投资兴趣。中国商务部2013年度《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中曾将乌克兰形容为“国内政府部门贪腐严重,工作效率低,灰色经济盛行,对吸引外资缺乏鼓励措施”。9年过去,乌克兰似乎仍如是。

01信息通信领域:

华为一家独大,小米占据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作为相对比较“新”的领域,中国企业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建树颇多,其中尤以华为、小米为先。

乌克兰通信行业本身发展较晚,距西方先进国家水平有较大差距。

2018年,乌克兰移动运营商才拿到4G运营许可证,正式启动4G网络。其中华为公司,正是乌克兰三大移动运营商Kyivstar、Vodafone、Lifecell最大的供应商。

此前,基辅地铁常年只有2G网络覆盖,无法满足增长的通信需求。基辅以及最近在新闻中频频露脸的哈尔科夫的地铁4G网络建设,均由华为承包。

不过据爱立信预测,乌克兰2024年前不会启动5G,爱立信在报告中预测,2024年前乌克兰4G用户比例将达到50%,3G达到42%,距5G时代还较为遥远。

除了移动运营设备外,华为和中兴占据了乌克兰固网设备78%以上的供货份额,乌克兰持有资产第二大的私有银行及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JSBPivdenny银行,采用的就是华为存储提供的技术。

但在21年6月30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正式裁定,将中国华为和中兴通讯列为“美国国家安全威胁”后,乌克兰政府也紧随其后,除了撤销此前与华为合作建立“智慧城市”的项目,还要求外交部及多个政府机构拆除所有华为设备,此举被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奇盛赞为“这些都是明智的决定。”

此外,在国内常常被忽视的路由器“巨头”TP-link,则占据了乌克兰路由器市场70%以上份额。

据IDC数据显示,联想在10余个欧洲国家取得PC市场份额第一名,其中乌克兰市场更是多年蝉联销量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时,联想手机还是乌克兰手机市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品牌,但如今在手机市场已被小米、华为、oppo等国产品牌后来居上。

2016年第三季度,小米宣布进入乌克兰市场。

以Redmi4A售价仅2099格里夫纳的“极致性价比”,吊打了同年三星推出的GalaxyA8——后者根据存储配置不同,售价在Redmi4A的3~6倍左右。

此后仅一年时间,“新玩家”小米的乌克兰市占率即达到了17%,仅次于三星,进入乌克兰市场两年后,小米手机又以26.7%的市场份额击败三星,成为乌克兰第一大手机品牌。

根据statcouneter的数据,目前小米在乌克兰的市占率为33.3%,可谓一骑绝尘。

此外根据IDC的数据显示,乌克兰人更偏好于低于200美元的手机,低价位智能手机在乌克兰的份额不断激增,小米手机的“实惠”是受乌克兰用户青睐的主要原因。除小米外,华为、oppo、realme等国产品牌也在乌克兰市场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不过近期由于俄乌冲突,原本小米公司定于2月24日在乌克兰举办的RedmiNote11的发布会已被取消,此前小米曾为这款产品的宣发进行了全面预热。

这次“意外”也让小米国际市场部市场总监臧智渊当时在微博大吐苦水。

但整体来说,移动通信、运营等设备因其本身产业链并不一定分布在当地,整体受乌克兰局势影响不大。

02能源领域:

整体生产经营正常,近年主要投资多为风电

常年受俄罗斯天然气“卡喉咙”的乌克兰,在能源领域与中国合作颇多。除了传统化石燃料外,中乌是在风能方面的合作尤其突出。

在所有乌克兰投资能源领域的中国公司中,当属中国电建的投资额度最大。

2021年4月,中国电建与乌克兰风场有限公司(WindFarmLLC)签署了乌克兰尼克尔斯克和曼古斯区800MW风电项目合同,合同金额为9.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67.16亿元。

该项目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马里乌波尔市,主要内容为建设总装机800MW的风电场、330KV升压站及外送线路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工作。项目总工期32个月,质保期24个月。

不过由于乌克兰当地局势持续动荡,该项目一直还未实施,在此前《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中,中国电建方曾回应:“之前这一合同中,我们是作为ETC总承包商,目前这个合同在乌克兰还没有开始实施,而且我们也还没有任何注资的行为,所以对我们的影响非常非常小,基本没有影响。”

对于上述项目的后续计划,中国电建方面表示,“考虑到那边(乌克兰)的形势,所以合同可能后面会牵涉一个再签的问题,会考虑进一步的情况。”

此外,在乌克兰积极布局风电领域的公司还有金风科技和龙源电力。

2019年,金风科技正式进入乌克兰市场,被其视为顺应全球市场发展潮流,促进对外新能源合作的成功实践。

2021年9月,金风科技成功签约乌克兰佐菲亚(Zophia)337.5MW风电项目和乌克兰奥恰科夫(Ochakov)288MW风电项目项目计划于2022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金风科技在乌克兰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20%。

然而,在俄乌局势之下,金风科技也不得不作近一步打算。

2月24日,金风科技回应表示,公司在乌克兰市场有部分机组订单,目前交付基本按照计划进行,公司正持续关注当地局势,相关情况有待进一步评估。

龙源电力,则是经原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批准,由原能源部直接管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登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据悉,龙源电力在乌克兰有在运风电项目,即乌克兰尤日内风电项目,该项目位于乌克兰西南部敖德萨州,靠近黑海,2022年1月份发电量已经达到28777兆瓦时。

该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在欧洲投资的第一个项目,被视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021年6月底,龙源电力乌克兰南方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据悉,这将是龙源电力海外最大单体风电项目。南方风电项目位于乌克兰西南部尼古拉耶夫州,靠近黑海,与龙源电力尤日内风电项目直线距离仅60公里,项目拟安装60台4.8兆瓦风机,总容量为28.8万千瓦,预计2022年底投产。

目前,龙源电力回应称乌克兰风电场目前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另外,我国最早专业生产风机塔架的公司之一的泰胜风能在乌克兰也有商业项目,其发往客户Vestas在乌克兰和澳洲项目的陆上风电产品共11271.81万元尚在运输途中,占发出商品期末账面金额比重93.03%,为公司2021年9月末发出商品主要项目。

公告显示,客户Vestas自2018年起始终为泰胜风能前五大客户,2018-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泰胜风能向该客户的销售金额分别为3.45亿元,4.21亿元,3.51亿元、1.7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3.43%,18.98%,9.75%,7.65%。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谈及乌克兰项目的实施情况,泰胜风能回应称,在乌克兰的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在去年交付完毕,只剩下一点点尚未交付。“大概4台产品的样子,我们的交付方式是,只要把产品运到货运港口即可。”

对于乌克兰项目在公司主营业务中的占比,上述人员表示,“还没有统计出来,因为2021年的财报还没出来。”

在互动易上,泰胜风能也曾回复投资人问讯,公司销往乌克兰的订单适用FCA、FAS在国内码头交货,基本按计划履行,目前已接近尾声,总体来看,乌克兰局势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重大影响。

另外,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开采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等的贝肯能源,也在2021年半年报中将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海外乌克兰列为“四大市场”基本战略布局之一。

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贝肯能源在乌克兰地区实现收入2.23亿元、1.55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3.79%、35.81%。

同时,贝肯能源在乌克兰地区业务的毛利率也偏高,2021年上半年达到了28.52%,而同期其在中国北疆、西南地区的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7.93%和21.36%。

贝肯能源最早于2017年进入乌克兰市场,当年7月在Kharkiv(哈尔科夫)、Poltava(波尔塔瓦)等地区陆续中标,中标金额按当时汇率换算接近4亿元人民币,占其2016年营业收入的四成。

2018年4月,贝肯能源在乌克兰天然气钻采项目投标中中标希伯林卡(Shebelinka)气田五个区块的钻井工程服务合同,合同执行期为三年(2018年-2020年),金额为1.15亿美元。2018年8月在乌克兰希伯林卡同一地区,贝肯能源又增加一个中标项目,金额为2259万美元。

2019年8月,贝肯能源在乌克兰的全资孙公司——贝肯能源乌克兰公司与乌克兰哈里伯顿公司(HalliburtonUkraineLLC)签署《BACKTOBACKSUBCONTRACTAGREEMENT》(侧钻项目背靠背合同),提供3部850HP修井机用于侧钻服务,合同期约1年,合同金额1980万美元。

自俄乌危机以来,陆续有投资者向贝肯能源提问:“请问公司营收是否会被俄乌局势影响?”“贵公司在乌克兰的钻井项目是否有影响?乌克兰工人停工了吗?”

对此,贝肯能源回复称:公司在乌克兰的部分作业项目由于客户现场人员撤离出现短暂停工情况。公司人员和固定资产所处状态目前相对安全。公司正密切关注局势变化,并对后续业务影响进行评估。

03农业领域:

资源丰富、国企为主,民营企业在乌业务有限

乌克兰农业资源丰富,据《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乌克兰2020版)》,乌克兰黑土面积占世界黑土总量的27%,农用地面积427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5%,201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GDP的9%,是全球第一大葵花籽油出口国、葵粕出口国,第三大谷物出口国、第三大菜籽、核桃出口国,第四大大麦和玉米出口国,第六大大豆出口国,素有“欧洲粮仓”之称。

此外乌克兰农业市场开放程度高,国际大型机构投资活跃。其中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大多以中国大型国企牵头,但据凤凰网《风暴眼》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研究,大多有关农业的项目或“暂缓”、或“搁浅”、或“违约被起诉”。双方整体在农业方面还是以商品买卖为目的纯商业贸易为主,合资项目有限。

2008年,北京同鑫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世渝就曾与乌克兰国家农业部部长在乌克兰中国大使馆签署框架协议,计划分三期收购乌克兰国家农业公司约60%的股份,项目资产包括100多万公顷的土地面积,用王世渝的话说就是“等于增加国土面积3‰的耕地”。

并且乌克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中国则是地少人多,农业的耕种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高,天然地与乌克兰存在互补性。

但项目因为“找了中国所有涉农机构单位谈,中粮、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全国供销社、北大荒、山东、重庆粮食集团,甚至中投,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拒绝了”,最终不得不作罢。

不过从2011年开始国和乌克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型国企还是来到了乌克兰,开始瞄准乌克兰的大型基建和农业项目。

2012年,国机集团旗下中国成套工程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国家食品粮食集团签署《农业领域合作通用合同》,按照合同,乌方需向中方连续供应15年、总量约8000万吨的谷物,以换取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30亿美元贷款。

但据2014年俄罗斯之声报道,中国向伦敦国际仲裁法院发起诉讼,要求乌克兰赔偿30亿美元的损失。因为按照约定,乌方本来应该提供价值15亿美元的谷物发往中国。但乌方却用中国的钱把生产的谷物“倒卖”给了其他国家,中国运营商只得到了价值约1.53亿美元的谷物。

同时,在2012年,国机集团子公司中国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曾与乌克兰UkrLandFarmingPLC.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确认合作项目金额预估为41.29亿美元。

公告显示,乌克兰ULF公司为项目业主,中工国际则作为总包商实施项目,合作范围包括新能源发电项目、粮食港口建设项目、禽畜饲养场项目以及建立拖拉机组装厂和农机设备销售和租赁等项目。

在2015年,受克里米亚危机影响以及乌克兰政局不稳的原因,此合作项目被中工国际暂缓,原本计划待乌克兰局势稳定后,双再方将根据情况协商继续推进相关项目的合作。但此后,有关双方合作的新进展便再无公开消息。

比较成功的案例,则是中粮集团在乌的投资。

2016年5月19日,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粮农业在乌克兰投资7500万美元建设的DSSC码头正式投产。

该码头位于尼古拉耶夫海运商业港,由中粮农业全资持有和运营,出口经营品种为玉米。码头总吞吐量为250万吨/年,仓储能力14.3万吨。

DSSC码头建成投产后,即成为乌克兰最先进的农产品中转设施。

此外,中粮农业还通过完成对乌克兰来宝集团的全部股权收购,并因此成为乌克兰第二大植物油出口商,年经营量30万吨,市场份额25%。。目前,中粮集团在乌克兰进行玉米、小麦、大麦等品种的粮食收购和贸易,出口至北非和地中海、伊朗、东南亚、欧洲,年经营量150-200万吨,市场份额约8%。在乌克兰当地建设葵花籽加工厂,年压榨量30-40万吨,市场份额约4%。

目前,尼古拉耶夫已有俄军攻占,据当地华人提供的信息,尼古拉耶夫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情况一切正常,没有受损。但在战争状态下,及土耳其不断暗示将对黑海海峡通行设限的状态下,港口营运状态应该受到了较大程度影响。

除中粮外,其他企业在乌农业领域的业务开展有限。

2019年10月17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苏垦农发)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乌克兰农作物种植公司PROMIN—12,围绕种植、贸易、加工、仓储物流等寻求在乌克兰的业务合作机会,以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发展优势。

2021年3月16日,苏垦农发公告称,拟投资500万美元在乌克兰设立全资子公司苏垦(乌克兰)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集粮食种植、贸易物流、加工仓储、投资、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

2022年1月26日,苏垦农发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公司稳妥推动设立苏垦农发乌克兰公司的相关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境内所有审批流程,境外相关工作尚未开展。

但实际上,苏垦农发的项目一直处于筹备过程中,但目前还没有注资成立。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后,苏垦农发相关负责人回应因疫情以来投资团队难以出国考察,乌克兰地区政治局势也不稳定,该项目实际上处于中止阶段。

另外,主营除草剂、杀虫剂和种子处理剂等的上市企业润丰股份,1月份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称,公司于2021年初在乌克兰组建了当地市场拓展团队,自当地团队成立后,业务得以大幅快速成长,2021年出口该国金额约1200万美金。

俄乌冲突后,润丰股份证券部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乌克兰局势恶化对公司暂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在乌克兰的销售比重本来就很小。并且如果它(乌克兰)真的有战事或者什么的话,它(乌克兰)更会优先保障农业,所以对我们这个基础行业(来说),影响估计不是特别大。”

04马达西奇收购案:

乌方毁约,制裁中企,已成“烂账”

此外,除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密切相关的投资活动外,国人最广为关注的在乌投资,当属近年来不断受政治影响的马达西奇收购案(后简称M)。

M公司,位于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是世界知名的发动机生产商,主营开发、制造、维修和维护用于飞机和直升机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及工业燃气涡轮机,号称“动力沙皇”。

作为苏联时期“航空工业的心脏”,M公司一直对世界各国航空工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力。全球大概120个国家的飞机和直升机的发动机都来自该公司,曾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An-225的发动机也出自于此。

但继承了前苏联的技术“遗产”发展并不顺遂。进入新世纪以来,乌克兰航空工业一直在美、欧、俄的夹缝中煎熬求存,M公司的订单也主要来自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其中尤以俄罗斯为主,出口比例甚至达到70%。

随着2014年俄乌关系因克里米亚事件恶化,M公司的订单量迅速减少,又因为技术体系不同,公司几乎很难开拓西方市场,几乎陷入破产。

为此,乌政府亲自出面为M寻找境外买家,其中中资企业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公司成了乌克兰眼中的最佳“金主”。

2015年,双方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投资200亿元在重庆建设航空动力产业基地。据当时媒体介绍,该项目仅一期建成后,2020年产值就有可能达到500亿元,而当时欧洲最大航空动力集团—赛峰公司,旗下航空航天推进板块年营收也仅七八百亿元。

2016年,M股东博古斯拉耶夫决定将其持有的56%公司股权出售给北京天骄航空。而除了股份合作,双方还签了不少订单。

就在合作如火如荼之际,乌克兰国家安全部门突然介入,2017年乌安全局以怀疑双方已经同意并希望将公司的资产和生产设施转移到乌克兰以外的地方为由,提起了刑事诉讼。2018年,乌克兰法院冻结了北京天骄航空持有的56%的股份。

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美国政府就屡次与乌克兰讨论马克西奇公司的归属问题,华盛顿要求基辅禁止中国公司控股这家企业,为此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施加强大压力,包括威胁暂停军事援助。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前顾问特里普利特表示,“乌克兰人正在帮助中国解决喷气发动机生产问题……他们一边拿着美国纳税人的钱,一边朝美国海军背后捅刀子。”

乌克兰政府因此以保护国家利益为由,于2021年3月将马克西奇公司国有化。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一项命令,批准了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事务委员会对投资“马达西奇”的法人和个人的制裁决定。

上述制裁措施生效后,天骄公司作为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股东的法定权利、责任和义务被非法剥夺,同时将被迫中断与马达西奇公司的正常商业往来。

针对乌克兰政府的毁约行为,北京天骄航空于2020年12月发起了针对乌克兰政府的国际仲裁程序,索赔35亿美元的损失,一年后将索赔金额提升到45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约合300亿元人民币。同时,相关中国投资者不排除继续追加和补充损失申请的可能。

至于没有了中国投资的马克西奇公司,在航空领域已经很难找到愿意为其投资的买家,以后更难言与同一技术体系下的俄罗斯军用航天一较高低。

而M案并非孤例,此前,就有过因为乌克兰政局不稳导致的合作“破产”。

2014年,北京大洋新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与乌克兰基辅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宣布达成涉及资金100亿美元的投资合作意向,一期项目包括新建克里米亚深水港,重建塞瓦斯托波尔等港口,以及建设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内的经济开发区。二期项目包括炼油厂、液化天然气生产基地、飞机场及船坞等项目,并将建设近海休闲海滩及职业培训等配套社会公益项目。

但当亿万富翁波罗申科当选乌克兰总统后,短短数小时之后乌克兰驻华大使奥列格·焦明就向媒体宣称,此前签署在克里米亚投资建设深水港的项目将“无法实现”。据悉,对港口建设阻挠反对的主要力量为当地的环保组织NGO。

此后,由于俄乌紧张关系、乌克兰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政府腐败严重等问题,国内企业近年来一直对乌克兰缺乏投资兴趣。

根据2020年乌克兰经济真理报的报道,乌克兰税务署收到公民投诉数量有所增加,而其中近一半的投诉是由于未能收到财政发票,这背后正是乌克兰税务管理的无序与工商部门的失能。

在国际上,乌克兰的营商环境排名与信用级别也一直不高。

2015年3月25日,评级机构穆迪就曾将乌克兰政府债务的评级由之前的Caa3降低至Ca,称其主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现在已经“实际上是百分之百”,随即乌克兰发生30亿美元债券对俄罗斯违约,被俄罗斯起诉。

欧洲商业协会与法律公司VasylKisilandPartners的调查数据,2020年上半年乌克兰投资吸引指数得分为2.51分(总分5分),长期处于负面行列,仅4%的受访者认为投资环境良好

2022年2月26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将乌克兰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级降低到CCC级,即投机级里的第三档,仅比最低评级D级高三个等级。

与之类似的是此前的希腊,曾在2012年因债务危机及重组问题,被该机构评定为可能违约,一度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原先的B-降至CCC。

而在此前,乌克兰雇主联合会经济政策部门的负责人谢尔盖·萨利翁曾接受受访说,“基辅最近一直在以极高的利率吸收外部商业借款。”

据市场研究机构IHSMARKIT披露,乌克兰5年期信用违约掉期上升至1000个基点以上,违约概率超过42%。

在中国商务部2013年度《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中,曾将乌克兰形容为“国内政府部门贪腐严重,工作效率低,灰色经济盛行,对吸引外资缺乏鼓励措施”。

9年过去,乌克兰换了三届政府,四任总统,五任总理,但司法体系软弱、打击腐败缺乏进展、影子经济负面影响大等弊病,从未在乌克兰被根除。现在回首再看2013年那个指南,其内容似乎仍未失效。

参考资料:

1、《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乌克兰2020版)》,中国商务部

2、《45亿美元的惨痛教训,中企收购乌克兰航发巨头马达西奇始末》

3、《中国谨慎“涉水”乌克兰》,《财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