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以来,国内国际反响强烈,各方参与意愿强烈,各层面合作积极推进。今年5月,首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进入新阶段。3月的北京,春和日丽,政协代表在全国政协召开之际,纷纷献言建策,为“一带一路”发展开拓思路。
周汉民委员认为,“一带一路”是二战以来最具吸引力的全球合作模式,可称为新全球化运动和趋势。高峰论坛最重要的任务是政策沟通,并将许多构想落地。
夏先鹏委员提出,要将“一带一路”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共建,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合作等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实现服务合作和规范合作的机制创新。
张力红委员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银行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紧密方式上加强合作。建议由2-3家中资银行牵头,挑选沿线国家有实力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商业合作,做好资金融通并打造经济增长内生金融动力。
国务院侨办裘援平提出,要建立“一带一路”合作联盟,建设沿线华商资源数据库,支持重点项目落实。
可以看到,政协委员作为各行业领域专家,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充满信心,发挥各自专长,积极参政议政。开放和包容是“一带一路”的特点,也是获得各方支持的重要原因。基于共识基础上的协同合作可以通过创新回应各方关切、满足各方需求。但也应该看到,“一带一路”既需要提升国内支撑水平,又需要改善外部关系和加强多维度合作。
迄今为止,各方的交流渠道仍主要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尚未有诸边平台和机制,本次峰会有望首次通过多方共同参与和探讨的方式为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建立机制、创造条件。
应该看到,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愿意响应倡议,但仍有一些国家对此有疑虑,还有不少对相关理念有误解的情况,影响了互联互通的进程,不利于实现“一带一路”的目标。通过峰会达成共识,形成样板,不仅有利于消除误解,还可以形成模板和示范效应,有利于吸引各方参与,建立更好信任关系,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按计划有效实施。
2017,全球经济开始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稳定影响仍然突出,复苏进程依旧十分脆弱。现有国际规则面临来自其主要创造者态度的调整压力,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增加。
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加强协同合作,不仅能够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更为稳定的复苏发展动力,而且能够有效抵消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局部区域风险较为集中的情况,通过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