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洲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增加,不仅在北非、西非等传统产油区获得重要进展,而且在东非、非洲内陆以及南部非洲都取得了重要突破,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从分布上看,非洲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非和北非。陆上石油方面,北非主要分布在突尼斯南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以及埃及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红海等沉积盆地;西非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湾和尼日尔河三角洲。海上石油主要在几内亚湾一带。最新勘探结果显示,东非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储量可能超过西非地区的几内亚湾。
非洲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
随着油气资源探明储量快速增长,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地区”。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非洲油气储量统计数据,1980年非洲地区原油储量仅为571亿桶,天然气储量仅为210万亿立方英尺,整个20世纪80年代非洲油气储量呈缓慢增长态势。1990年非洲地区原油储量为588亿桶,天然气储量267万亿立方英尺,到2013年非洲原油储量增至1276亿桶,天然气储量增至515万亿立方英尺。
在非洲石油工业加速发展进程中,非洲原油日产量从1980年的622.9万桶增长至2010年的1077万桶,天然气产量从1980年的6861.2亿立方英尺增长至2011年的71235.3亿立方英尺,占世界天然气产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1.3%上升至2011年的6.1%,近些年非洲新发现的大量油气资源有待开发,未来非洲油气生产前景广阔。
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埃及是非洲五大产油国,2012年五国产量占到全非洲总产量的84.5%。赤道几内亚、刚果(布)、苏丹、乍得、加蓬等国的原油产量规模属于中小型。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可能跻身产油国行列。
目前非洲的石油产量主要集中在西非、中非和北非,近年来东非地区接连不断地获得油气重大发现,非洲地区的油气版图正在发生改变。
2010年以来,英国天然气公司和Ophir能源公司先后在坦桑尼亚的海上1/3/4号区块发现大型天然气田,天然气储量达10万亿立方英尺;在坦桑尼亚海上2号区块,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发现的天然气田储量约为15万亿立方英尺;埃尼和阿纳达科公司在莫桑比克海域发现了124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20.4亿桶石油的储量,在其西南陆上也发现了5.76亿桶的石油储量;图洛石油公司于2006年在乌干达西部与刚果(金)边界获得首个商业石油发现之后,乌干达境内勘探投入持续增长。
根据乌干达能源矿产开发部近期统计,乌干达境内石油地质储量约20亿桶,已探明石油储量约6亿桶,未来乌干达油气日产量可能超过20万桶油当量。
非洲除了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外,还拥有相当储量的天然气。非洲产油国在加紧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阿尔及利亚、埃及、尼日利亚是非洲三大产气国,2012年这三国天然气产量占到全非洲总产量的86.9%。
随着东非国家陆续发现天然气,外国公司纷纷进入该地区进行勘探开发,未来东非将成为天然气资源的重点开发地区。
尽管非洲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其炼油能力十分有限,据IEA公布的数据,2012年非洲地区的日炼油能力为321.8万桶,仅占全球日炼油能力的3.7%。炼油中心主要在埃及、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利比亚等五个国家,2012年这五个国家的炼油能力约占非洲总炼油能力的77.2%。此外,摩洛哥、苏丹、肯尼亚等国也有小规模炼油能力。
非洲国家不仅重视油气上游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注重发展炼油工业。非洲国家一方面希望获得成品油价值链的增加值收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炼油能力的增长,更大限度地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尽管发达国家正在转移出炼油业务,但非洲地区将大力发展本国的炼化项目。
中国与非洲油气合作稳步发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非洲国家就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随着中非石油合作的迅速发展,合作内容从单一的石油贸易扩展到勘探开发领域,包括中国在非洲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生产基地,获取相对稳定的份额油,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目前,中方在非洲有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
中国首次参与开采非洲石油是1995年与苏丹的合作。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与苏丹政府签订协议,组建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之后,中石油又获得了3/7区块油田的部分股权。
2007年,苏丹位居中国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继中石油之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等石油公司纷纷进入非洲,在苏丹、安哥拉、尼日利亚、加蓬等地区获得了开发石油的机会。
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和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随着中非石油合作的深入,合作方式也逐步多元化,从贸易合作到投资开发,再到金融支持的“贷款换石油”,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贷款换石油”促进了中非经济合作
“贷款换石油”完全是中国对石油金融的制度创新,其本质上也属于“份额油”的一种,通过金融支持,降低“走出去”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得到一个长期而稳定的能源供应商;同时,还能起到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功能。“贷款换石油”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石油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模式。目前已与安哥拉等油气生产国签订了“贷款换石油”协议。
2002年内战结束后,中国与安哥拉石油贸易发展迅猛。短短数年间安哥拉对中国的原油出口增长了7倍多。而在中国进口原油的国家中,2004年安哥拉已超过伊朗成为第二大石油供应国。27年的战乱致使其基础设施破坏殆尽,外债高筑,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为此,安哥拉政府实施依靠石油资源吸引更多外援和外资的政策。中国政府与企业把握时机,大举投资安哥拉,尤其是尝试了一些新方式,扩大中安间的石油合作。
2004年,经两国磋商,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提供2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铁路、公路、农业灌溉、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哥拉在17年内每天为中国提供一万桶原油(后增至四万桶),这种以资源还贷的方式即“安哥拉模式”,该合作既满足了安哥拉政府对资金的迫切需要,又保证和扩大了中国从安哥拉的石油进口,可谓一举两得。
2015年我国全年原油进口量达到3.355亿吨,安哥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上半年中国就从安哥拉进口1,901.1万吨石油。目前投资安哥拉的中国公司多为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二、携手把握东非油气市场的商机
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东非国家需要依靠和借助外力来发展本国油气产业,中石油2013年开始参与莫桑比克的海上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其中4区项目是中石油在东非地区首个超深海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也是中国公司在莫桑比克最大的单体项目。
同时,中石油还在物探、管道建设、工程承包、设备供应等油田服务及工程建设领域开展了与莫桑比克的合作。
2016年5月18日,在习近平主席、莫桑比克总统菲利佩·雅辛托·纽西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石油集团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全面推动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天然气加工和销售领域的合作。中石油将积极参与莫桑比克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生产等项目,积极推动在莫桑比克的气田服务领域合作,利用中石油现有人才培训机构和设施,为莫桑比克培训石油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资企业介入马达加斯加油气业务主要是中国第四大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石油)。延长石油在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区块的勘探工程有一定进展。延长石油于2012年对该油田进行勘探,结果显示综合异常区面积约有数百平方千米,反映油气存在的可能性。后开展该油田区块二维地质勘探,进一步分析油气存在及分布情况。
东非油气大发现以及即将到来的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将改变东非地区油气供需结构,改善各国财政收入水平;它还有利于吸引外资,带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
非洲地区是我国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战略目标区,中资企业对东非投资应本着有利于我国与东非乃至整个非洲的油气贸易、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油气合作路径,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选择好投资模式,注意风险分担;二是选择好投资国家和领域,突出重点。
就当前东非油气产业发展形势来看,无论是上游的勘探开发,还是中游的管道建设、下游的炼化工程均需要大量投资,可投资的项目不少。考虑到东非地区油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评价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核实,中资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一方面要严格选择,谨慎投资,另一方面要注重风险共担,与西方石油公司、东道国石油公司合资做项目。
就合作的具体领域而言,需要把握好中短期与长期投资的关系,特别需要重视能看得见效益的投资机会。据国际能源署分析,东非新兴油气国家中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油气出口的国家,具体时间是2018年前后。我国的天然气需求当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进口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亚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LNG),其中LNG主要进口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进口集中度相对较高。
东非油气大发现为我国实现多元化油气供应提供了新的契机。若能争取到东非的LNG,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这有利于我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程度的提升。
因此,当前以中国石油公司成功介入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油气田为契机,中资企业应积极拓展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的天然气市场。
目前东非油气产业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夕,新兴油气国家均十分重视与油气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加快了LNG工厂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乌干达和肯尼亚正在考虑建设跨国管道,特别是肯尼亚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东非地区油气进出口的枢纽。
在另一方面,鉴于目前东非油气产业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中资企业对其投资需要谨慎,需要有所侧重和选择。
三、充分展示中方科技优势
在苏丹项目中,充分展示了中石油的科技优势。中石油自1997年接手1/2/4区项目以来,已发现新油田或含油断块超过50个,是西方公司在该区10年勘探发现成果的12倍。
苏丹3/7区项目是西方大石油公司因没有获得商业发现而放弃的项目,但在中石油接手后的4年内,通过运用快速高效的勘探技术,成功发现了世界级的法鲁济大油田,使3/7区地质储量每年以10亿桶的速度增长;建成了千万吨级产能规模和1376公里输油管线;有效解决了“三高”原油安全外输的世界级难题,为3/7区油田安全投产奠定了基础。
苏丹6区项目同样也是西方大石油公司放弃的项目。6区地质条件复杂,含油断块小,开发难度大,投资风险高。2001年,中石油全面接管6区项目后,凭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雄厚实力,以及在苏丹1/2/4区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在开发上成功地研制出排砂采油等技术,攻克了6区高粘度、高酸值和稠油出砂等技术难题,创出了一条有中国石油特色的开发稠油资源的新路子,解决了6区上产200万吨的瓶颈问题。
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在短短3年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加工高含钙、含酸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填补了国际上数项石油加工技术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6区的稠油生产疏通了后路。
在乍得项目中,在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及乍得项目公司的引领下,东方物探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一起,开展对盆地、凹陷、圈闭等不同级次研究对象的评价和油气富集规律的探索。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使非洲陆上潜山油藏勘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拉开了这个区域潜山勘探的序幕。
目前,五大潜山含油带均获高产商业油气流。在此基础上,由东方物探研究院和中石油乍得项目公司共同完成的《乍得邦戈尔盆地花岗岩潜山裂缝油藏的发现》技术报告,在2015年美国地质家协会年会(AAPG)440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唯一的朱勒布朗斯坦纪念奖,凸显了中国石油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四、上下游一起介入非洲市场
中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从勘探开发到炼油、石油化工上下游一起介入非洲石油市场,加速了当地石油工业发展,阿尔及利亚就是一个范例。
2003年中石油正式进入阿尔及利亚石油天然气市场,凭借其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和卓越的组织管理经验及优良的环保纪录,在阿尔及利亚先后中标112/102a区块和350区块、438b区块等区块的勘探许可;2003年7月14日,中标阿尔及利亚Adrar上下游一体化项目;2005年5月10日又同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SONATRACH)正式签署了阿尔及利亚斯基克达凝析油炼厂建设项目。同时,中石油还在阿尔及利亚获得了多项技术服务项目,为阿尔及利亚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自2004年介入阿尔及利亚石油市场,先后成功实施了凝析油炼厂、图瓦油田项目和水利部的水泵站项目。凭借在工期、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的优势,2016年11月6日,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正式签约阿尔及尔炼厂改扩建项目,项目合同签约价5.6亿美元。
同月,东方物探中标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的陆地勘探项目,该项目位于撒哈拉沙漠,项目工作面积3608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部署在这个地区的最大三维项目,也是东方物探在这个地区首次获得施工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炮数超过50万炮的地震勘探项目。
拓展非洲石油市场的对策
由于非洲能源战略地位的提升,导致非洲国家要求更多的经济自主权,石油工业本土化趋势凸显。在新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调整合作战略,做到几个转变以适应新趋势。
一、合作战术从单打独斗向强强联合转变
随着非洲油气资源开发的蓬勃发展,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对手不仅是西方石油公司,还有非洲本地石油公司,石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可以考虑以强强联合促进非洲石油合作开发。
一是加强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增强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力;
二是加强与非洲当地石油公司的合作,协助当地石油公司发展石油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当地公司的本土优势,以争取更多的区块权益,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三是加强中国石油企业之间的合作,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各有专长,优势互补,联手拓展非洲石油市场,可以避免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市场恶性竞争,降低投资风险,充分发挥优势。
二、合作对象从中小产油国向大型产油国转变
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多与苏丹、赤道几内亚、乍得等中小产油国合作,在大型产油国的油气投资甚至落后于亚洲某些国家。
未来对非洲石油合作要坚持大型产油国与中小产油国并重,深化与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五大产油国的油气合作,争取开发大油藏大气藏,在油气富集区获得更多的权益区块。
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政局稳定的新兴产油国开展投资活动,开辟新油源,规避政治动荡,降低投资风险。
三、合作方式从贸易合作为主向投资合作为主转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更多地体现在贸易和工程承包等方面,投资石油区块项目较少,在某些传统上一直保持与欧美合作的地区甚至很难获得区块勘探权。
未来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要争取更多的投资合作,争取区块权益,获得更多权益油。未来开展投资合作,除了贷款换石油、安哥拉模式之外,还可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加强对投资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参股当地石油企业等方式,为获取油气资源权益创造更多商机。
四、合作优势从政治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我国石油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重要优势就是中非之间深厚的政治基础,未来在竞争激烈的非洲市场中不仅要继续发挥政治优势,还应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在陆地石油勘探开发、边际油田开发方面掌握着独特技术,也掌握了深水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非洲国家也鼓励外国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本土化。
中国石油企业可以发挥勘探开发方面的先进技术优势,继续帮助非洲产油国提升石油工业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石油产量。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与非洲产油国的投资合作,另一方面也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新殖民主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