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总体规划渐明朗 首都功能核心区花落东西城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核心提示:北京既是“都”又是“城”。据最新的消息来看,北京的功能布局和城市规划或将发生一系列变化。5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

北京既是“都”又是“城”。据最新的消息来看,北京的功能布局和城市规划或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5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研究讨论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按照程序,《总体规划》即将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北京要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改变单中心聚集、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城市功能重组,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会议上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与今年3月份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中“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规划相比,增加了“一核”、“一区”两个新概念。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新增的“一核”概念可能是指“中央政务区”;新增的“一区”则是雄安新区。对于后者,官方已经予以否认。那么,新增的“一核”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一核”对于北京的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将带来多少影响?

“一核” 强化北京首都功能

自《总体规划》提出要在北京建立“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后,各界对于“一核”“一区”的概念多有猜测。为了正本清源,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官方微博于19日发布了公告进行“辟谣”。

记者查阅了上述微博,相关内容显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对北京市域范围内空间格局做出的规划安排。其中“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区”;“一区”是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总体规划》中的“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就是此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提出的“中央政务区”。果真如此吗?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述理解具备一定合理性。

“ 《总体规划》中新增加的内容基本体现了新一轮北京城市总规的最新意图与功能定位。”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雨认为。

何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进一步称,从公开信息看,目前发布的规划送审稿与3月份的草案公示版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北京城市功能的再定位,即重点强化了北京的“首都功能”。

而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则不得不分析一下“一核”规划的背景。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雄安新区的设立是重要关联因素。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规划专家胡小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雄安新区建立之时,对其提出的区域定位就是要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那么言下之意,后续北京中心城区就要成为强化首都功能的承载区,而北京最主要的首都功能之一就是政治功能。

记者在今年3月末公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中发现,规划确定北京市的中心城区(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其中承载“政治中心”主导功能的则是东城区和西城区。

也就是说,新增的“一核”从空间范围上来看,大概率会包括东西城区。此前,北京大学等六校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也曾公开指出,《总体规划》中的 “一核”,主要是指北京旧城或老城,包括东西城,该区域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载体,是“首都功能核心区”。

“新建立的雄安新区和此次新增的‘一核’实际上形成了呼应,一边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一边则是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胡小武指出,“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转移到其他区位后,势必会突出某些区位从而推动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的有机集中。这是此次《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一核”提出是“与时俱进”

由此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央政务区”的功能定位相似,分析人士把“一核”理解为“中央政务区”,也就具备了一定合理性。

不仅如此,其实关于“中央政务区”的讨论早有渊源。

“新增加的‘一核’,实际上是在弥补和确认之前北京城市规划当中的一些引而未发的内容。”胡小武对记者表示,原来其实也有类似的设想和描绘,但是并未凸显。

确实如此。“中央政务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5年11月,由连玉明在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年会上提出。他称,北京在“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是办好两件事,一是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二是推动“老城重组”,优化调整东西城行政区划,建立“中央政务区”或首都区。

此后,连玉明又在2016年北京两会上提案,加快建立“中央政务区”。他指出,中央明确“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建立“中央政务区”提供了最好的时机。推动东西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强化中央政务服务功能,弱化中心城区的经济功能符合中央要求。

由此,某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透露,不好具体分析,不过目前看来似乎为“中央政务区”在空间上预留了位置。

“这次城市规划送审稿中新增的内容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规划内容结合了雄安新区设立、通州副中心建设加快、北京市级机关东迁等背景,将首都的政治核心功能在空间上给予规划定位。”胡小武评价,这彰显了更为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

何雨也评价,从北京城市发展的态势看,新一轮的北京城市规划,可能将拉开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组的序幕。而空间重组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一核”腾笼换鸟,并由此重构北京城市的新动能与新形态。

“一核”对城市规划意义重大

正如前文受访专家所说,目前突出“一核”的概念实际上是“与时俱进”。不仅如此,记者采访发现,新增“一核”,对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而言,也确实具备相当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胡小武认为,我们可以从政治高度、空间尺度、历史厚度三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从政治高度上说,新增“一核”后,在全国发展可能会树立起一种政治上的核心概念,从而加强对于“中央政务区”或者是“中央政治中心区”的尊重和保护。“一核”不仅是地理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行政区划概念。未来围绕这一区域,可能会进行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等,达到优化中心城的目的。

何雨表示,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北京的“一核”,大概率地将承担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比如:国外机构,如各类使领馆,国际组织在华分支机构等都将更多地出现在该区域。

其次,对于空间尺度而言,胡小武称,通过“一核”的建立,可以使北京在下一轮的发展中,明确中央区位的空间标识,提高区位功能的显示度,建立起北京城市真正的中心核。

与此同时,从历史厚度上分析,目前看来,“一核”主要范围是指北京的老城区,该区域人口密度集中,同时历史文化设施广布。调查显示,目前北京老城包括东西城,即“一核”区域,人口过密严重,其人口密度达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7倍。因此,“一核”在强化首都功能的同时,其实也是北京城市功能疏解的重中之重。

记者梳理发现,《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曾明确要求,要把握“都”与“城”的关系,落实好“四个中心”定位,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

因此胡小武预计,未来“一核”区域可能要进行适度的人口疏散,建筑密度会降低,从而保障功能核心区的空间、设施、环境的优化,这也将有利于该区域的历史文脉传承和保护。

 
 
[ 统计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统计分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