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更能延缓衰老。当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的刘赞平同志走到我们面前时,老人目光炯炯,风采奕奕,竟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95岁高龄。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刘赞平是个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工程机械历史上,他更是当之无愧的拓荒者,奠基人。在时代大背景下,他的一番个人经历也铸造了不朽的传奇。从一位17岁的中学生,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千里跋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历经战火考验,从太行山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过长江一直到西南边陲,其间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1960年,刘赞平的人生从此与工程机械结缘。当年,国家决定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立工程机械局,刘赞平以派遣军官身份被派往该局任首任局长,肩负起为部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程机械的重任。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奠基人--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五局(即工程机械局)首任局长刘赞平先生
半世纪的耕耘,让刘赞平得到了非同一般的赞誉:他亲历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1960年以来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以其睿智和卓见打造出行业框架,堪称行业的主要奠基人。然而,在这样的丰功伟绩下,说起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贡献,刘赞平老先生却低调、谦逊。老人的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重温了那段行业初创时的历史……
初建工程机械局背后的历史渊源
时间回溯到55年前。
1960年12月9日,军委工程兵徐德操副司令员突然召见刘赞平,表示国务院决定在第一机械工业组建工程机械局并由其担任局长。而长期在部队政治部门工作的他有些犯难,再三推辞。当晚,一机部段君毅部长(刘赞平原来所在的6纵队的老首长)来到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办公室,段部长对刘老说:“只要努力肯干,肯定会做好,尽快去上任吧!”段部长一番鼓励后,刘赞平最终接受了军令状。
建立工程机械局并不是突然的决定,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960年初,中央军委对国防工业和军队武器装备的建设提出了“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突破尖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积极发展喷气技术以及无线电科学,建立现代化、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方针。而工程兵技术装备落后,其现状需要尽快改善。
1960年3月,工程兵党委向中央军委和主持军工生产的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及中央军委工业委员会提出报告,要求工程兵需要的主要技术装备应列入国防工业中统一规划,有计划地生产,并提示工程机械工业生产应本着“以军为主、兼顾民用”的原则,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22个工厂、扩建6个工厂,承担工程机械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任务,新建、扩建19个修理厂作为工程兵修理的骨干厂。该报告得到了贺龙元帅的肯定,1960年12月9日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工程机械局。
去一机部报到,意味着要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部队,离开生死相处的战友,刘赞平实在难以割舍。但他深知部队的装备落后,极有可能让战友们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于是,加快工程机械发展、改善部队装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刘赞平心中油然而生。
建立全新的工程机械行业这一工作任务让刘赞平尝试着完全陌生的工业管理工作,他的心情十分复杂。然而,编制方案却进展得尤其顺利。建局之初,“二室五处”的组织机构很快建立了起来。所谓“二室五处”指的是局办公室、局机关党委办公室,计划、生产、技术、人事、供应处。领导班子来自四面八方,可谓精兵强将:一机部六局(汽车局)副局长康惠民被抽调到工程机械局任常务副局长,从工程兵调来的原司令部作战处长陈求光、铁道兵调来的原后勤部副部长张先志等均任副局长。1963年11月,建工部建筑机械管理与五局合并后又从建工部调来杨俊杰、卢丙生任副局长。后来,工程兵又陆续调来十五六人,铁道兵也调来了六七人,加上一机部的20多人,组织机构基本就绪。1961年4月24日,工程机械局正式对外办公,从此拉开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序幕。
工程机械局的奠基性工作
工程机械局成立后,以刘赞平为首的领导班子首先办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工程机械生产能力。当时,我国除了能少量生产一些简易、小型的工程机械及配件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工程机械局成立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企业的管理分为三种类型:部属企业、地方国营企业和一般性企业。而五局下面没有一个直属企业,刘赞平和局领导研究,决定接收一些工厂作为直属企业,动员地方划出部分企业转产工程机械,以便尽快起步。之后,地方陆续同意将抚顺重型机器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宣化机械厂、韶关重型机器厂等划归为五局直属厂。成都红旗铁工厂(后为成都工程机械厂)、贵阳矿山机器厂也达成了转产工程机械协议;河南洛阳建筑机械厂作为归口厂生产压路机,湖南湘潭机械厂准备生产液压件,上海建筑机械厂生产挖掘机,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生产混凝土机械,上海工程机械厂生产打桩机。经过努力,部属企业逐渐增多,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