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在2017年调整管理方式后,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避免不当竞争对企业造成的损害以及对“中国工程”全球品牌和声誉的冲击,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及相关各方发挥各自作用,开展有效协调和引导,增强合规经营意识,维护国际工程市场秩序。
管理方式变革影响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模式
对外承包工程的备案管理方式,并不等同于业务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不管理,仍需要由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按流程填报《备案表》,报送完整、准确的信息,相关企业也需要及时、足额缴纳备用金。在新的管理方式下,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行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可能在经历阵痛后促进行业竞争力的加强。原有竞争秩序的改变意味着行业参与者都需要建立自身独特优势并努力增强。企业会更注重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自身的竞争效率。行业发展和产业链配合也可能提高效率,新的管理方式会为资源优化提供更多选择。门槛的取消会激发国内承包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总承包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供应链上的企业择优合作,通过比对获得更高的性价比,或者为业主提供更为多样的方案选择,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新的管理方式下,原本具有国际工程承包资质但国际业务较少的企业可以不再为保住资质追加无效投入,企业可以基于自身优势重新进行业务布局,在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有序竞争。
挑战方面,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无论是原本拥有资质的企业,还是准备进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企业都需要处理好变化带来的挑战。参与者的增加势必引起低门槛业务利润率的下降,成本控制不力的企业可能出局,市场挤压效应也会迫使更多企业开始进军高附加值业务领域,从而降低企业的行业利润率。
对于新的市场参与者而言,如何认识国际市场的规则,满足项目所在国、国际机构或行业组织对于质量、标准、服务、环境影响、劳工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在参与国际项目时避免违反所在国法律法规、影响市场正常竞争秩序,都是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需要在品牌、经验、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有足够的积累,管理方式的调整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对外承包行业的结构。参与企业将出现“肥尾效应”,大量中小企业的加入在增加行业活力的同时也可能加快行业洗牌速度,对业务主管部门有效控制行业风险、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提出更大挑战。
合规经营拓展全球市场的必要条件
合规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保障,但规则自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实现合规经营并不容易。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多种业务形式,在合规经营上也相应需要遵守多项约束。
第一,企业必须遵守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除了各国对工程项目自身设计、施工、质量和影响的规定外,对外资准入和承包企业参与相关项目的规定对承包企业影响较大,不少情况下拥有资质许可仍是进入相关领域的前提条件。在英美法国家,已有的重要判例也是后续相关行动的重要指南,影响企业业务。各类施工规范、强制性标准和认证,也是企业满足合规经营的重要要求。
在一些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容易出现监管的缺失和执法的随意性,给企业的合规带来麻烦。在工程市场较为发达的经济体,行业组织的影响力较大,对企业行为可能基于惯例和约束,也是企业拓展相关业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要求。
第二,企业应遵守中国的对外承诺。
在WTO协定中,各方都按照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透明度等原则做出开放承诺,各国企业在获得进入其他国家相关市场的同时,也可能会在国内发展中处于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政府自入世以来遵守承诺,开放市场,也在与其他WTO政府采购协定(GPA)成员方就加入该诸边协定进行谈判。企业行为应满足中国对外承诺,接受合规审查,避免因不当行为引起贸易摩擦或贸易救济。
“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各方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近年来在相关国家的业务发展较为强劲。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空间广泛,对双方政府间开展规划、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协同监管,保障行业秩序。除此以外,中国正在积极建设自贸区网络,以双边方式拓展经贸舞台。工程承包企业在通过中澳自贸协定获得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会受到协议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第三,企业的行为还需要符合出资方和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范。
除本国政府自有资金外,大量的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于国际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等,此类机构除在项目选择上倾向于实现其理念之外,也对项目执行企业在设计施工能力之外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绿色、可持续、环境友好、社会责任等要求增加,即便并非强制要求也成为企业参与相关项目的加分项。标准化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推出涉及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求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对引导国际工程行业发展转型正发挥更大作用。
协同发力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动力
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管理方式的调整带来行业竞争强度的增加,但竞争并非坏事。“入世”以来,不少中国企业并未在竞争中被击垮,反而通过竞争确立了自身的全球地位。推动国际工程行业有序转型升级,需要各方协同发挥作用。
行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引导和管理。行业管理方式的调整既需要在自身流程上的调整,也需要对所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方的培训,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给各方带来的不必要成本。应加强业务统计信息的应用,与信用体系建设等国际经济合作业务管理优化相结合。通过数据对接和有效分析,把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动态特点,预判发展趋势,找到制约瓶颈和潜力领域,为做出相应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优化行业发展模式。
企业应加强合规经营的意识,增强对项目所在国当地、我国合规要求和国际承诺,以及国际权威组织和机构相关规则的把握。除了通过自身经验积累的途径外,在重点布局的市场借助专业中介机构提高对规则的熟悉程度。提高合规经营意识,强化内部机制建设,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兼任合规审查负责人,制度性进行主动的合规审查,将合规经营风险尽量控制在企业内部。把握竞争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优化产业链配合,提高参与国际项目的能力,提高对业主需求的响应速度。继续加大在“一带一路”相关市场的参与力度,探索在当地法律能够提供充分保障基础上的带资承包。积极研发、使用新技术,提高响应业主需求的能力,降低因满足各方合规经营要求而增加的成本,提升竞争力。
行业组织应在行业管理上发挥更重要的协调和支持作用。通过向企业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帮助会员企业准确把握市场机会,增强合规经营能力;通过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帮助企业降低开展投(议)标、保函、项目评审、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成本。行业组织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引导企业行为,促进市场有序竞争。除了做好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桥梁和联络外,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与相关方进行沟通,降低恶意竞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