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及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4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及挑战一、当前市场形势销售急转直下:一是2016以来,楼市持续高位运行,需求存在一定的透支;二是信贷收紧,严

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及挑战

一、当前市场形势

销售急转直下:一是2016以来,楼市持续高位运行,需求存在一定的透支;二是信贷收紧,严查首付来源,二手房普遍停贷并出台指导价;三是房企暴雷加重购房担忧,房产税加重观望情绪。

土拍一夜入冬:一是两道红线及土拍严查资金来源等几重政策叠加,出现矫枉过正;二是房企资金压力限制投资热情,销售回款增速回落,信贷融资增速承压;三是债务偿付逼近(境内债1、3、8月为高峰,美元债2、4、6月为高峰),刚性偿付叠加信用风险引发借新还旧渠道受阻;四是房企信用事件持续爆发,中资美元债大幅下跌。地产降温对土地出让收入影响巨大:缩水近万亿。

参与主体信息缺失:购房者信心缺失(关注质量与交付);金融机构投放“厌恶”情绪浓厚(偏向按揭与优质房企);房企在手现金规模萎缩、销售预期悲观叠加债务偿还压力,冲淡土地等投资热情;政府关注保民生、保交付,多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提高预售条件等,在防范“烂尾”风险的同时,加大开发商流动性压力。

地产周期指标全线走弱,滑出历史区间:3季度房地产投资环比收缩21.8%,超过2008年的最大降幅17.7%;销售额收缩51.8%,超过2008年的最大降幅41%;开发商到位资金收缩30.5%,超过2008年的最大降幅25.1%;销售面积收缩46.4%,超过2008年的最大降幅36.4%;销售回款收缩48.6%,超过2008年的最大降幅40.4%。

“稳”需求政策空间打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托底信号,支持商品房市场满足合理需求、因城施策促进良性循环;保障房建设则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如公租房、共有产权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等建设加速将在一定程度上托底房地产投资、新开工增速等下行;商品房市场久违“支持”二字(2015年曾经提出房地产行业扩大有效需求);9月份以来按揭贷款层面重新改善, 2022年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释放将更加顺畅,更多地区政策将打开空间,有助于房地产行业需求信心恢复。

二、未来的机会

房地产行业规模大,上涨趋势强劲: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超17万亿,2021年大概率也超17万亿;近2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2.3%(近10年为6.8%),商品房销售额平均增速为20.8%(近10年为13.1%)。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年-2030年)》预期发展目标推算,假定2020年与2030年城镇人均建面均维持在39.8平米/人,则2021-2030年住宅新增存量及更新需求为116.7亿平米,年均需求为11.7亿平米。

房地产仍将是长期的支柱产业:中国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7%(建安9.1%+服务5.6%),美国为13.3%,英国为13.6%,日本为11.3%,德国为10.6%,韩国为7.3%,而发达国家的建安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国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与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大致相当,在产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住宅市场仍将长期保持较大规模:中国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户籍城镇化率仅45.4%,相比发达国家,未来中国城镇化率能够达到70-75%,城镇化还有机会和空间。人口增量、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决定需求增量;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居民储蓄率、居民部门负债率杠杆率,决定需求活跃程度和价格承受能力。

城镇化转向都市化: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转移,带动人口流动和结构性的变化,在第四次的产业转移中,沿海向着高端产业发展,低端制造业向内陆转移,对环境伤害太大或者是利润太低的产业则转移出境。区域发展正由传统的省域、行政区向城市群转变,打造三大“世界级”都市圈(京津冀、沪宁杭、粤港澳)进程中,城市群中二线城市有望受益于城市化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保障房住房发展下的代建风口来临:以杭州为例,预计十四五末,杭州常住人口将达到1350万人,理论上每年需有效供应20万套房子方能满足居住需求。其中商品房10万套,公租房1.5万套,共有产权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5.5万套,以政府和城投的开发建设能力无法满足如此大的建设需求,可见开发商将会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管理驱动下的超额增长:房企需要围绕4大品质(经营、产品、组织、财务),关注5大核心能力(投资、融资、产品、运营、组织),用更强的能力带来超额增长。

房地产生态链价值逐步显现:物业服务规模扩大,横纵延展,并购加速,集中度提升;科技赋能引领地产变革(万科采筑平台、绿色建筑、数字化等);精细化运作,专业化分工(投资商、开发商、金融服务商、物业服务商),行业细分,合作共生;住宅销售仍是核心,REITs是终极未来。

短期市场机会:短期内拿地窗口期仍将继续存在,未来6个月市场最好的时候是2022年的3、4月份,被压制的改善类需求将在2022年迎来一波释放。

三、面临的挑战

负反馈机制形成,若无外力难回正轨:当前行业已形成“销售下行-房企资金趋紧-投资收缩/评级下调或违约-金融机构“惜贷”-购房者预期悲观-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向循环,若无外力打破,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可能引发行业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政策在遵循“房住不炒”、“三稳”总基调下,仍以纾困与正向引导为主,托而不举。

房地产税短期影响购房意愿:房产税出台短期或对购房意愿形成一定扰动,但大小受免征范围、边际税率等因素影响,后续仍需持续关注各地具体试点方案,包括征收税率、免征范围等。并且从英国、韩国、重庆、上海等地区出台房产税政策后的房价变化来看,短期会有一定的影响,中长期仍会恢复正向增长。

“高杠杆、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新金融监管(三道红线+两道红线+集中供地+资金监管)使长期依赖“高杠杆、高周转”房企很快缺血,并且没有太多反应与缓冲时间。房地企业最难时刻,最难的是在1996年、1997年,那时是“做项目找死,不做项目等死”,那时是“饿死的”;如今的企业是“撑死的”,通过杠杆化发展将自己撑了个虚胖,适度去杠杆化后仍有救。

缩表带来的业绩冲击不可避免:2021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房企营收同比增长23.2%、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5%,增收不增利状况逐步显现。而阵痛期带来的缩表、降价促销等行为预计进一步对短期结算利润形成冲击。美国次贷危机、日本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其主流房企及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均曾经出现下滑甚至亏损情形。

加速分化,行业重塑:由于信用事件冲击,部分房企可能信用受损、融资不畅,或被动出清或收缩投资下规模萎缩。相较而言,央国企及优质民企更能受益信贷端松动,把握土地市场降温带来的拿地机会。行业调整阶段或迎来新一轮洗牌,四季度收并购已逐步放量,从美日经验来看,阵痛期后行业并购整合仍将延续。

传统开发由金融红利转向管理红利:参考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后情形。1991财年三井不动产、三菱房地产、住友房地产开发ROE分别为7.6%、10.2%、7.7%,2021财年分别为5.2%、7.6%、10.1%,基本维持稳定。但从细分结构来看,1991财年至今三家房企权益乘数呈下降趋势,归母净利率则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家房企费用管控能力逐步提升,销售费用及管理开支占总收入比重趋势下行,2021财年三井不动产、三菱房地产、住友房地产开发占比分别为9.7%、7.7%、7.5%。整体看,盈利驱动已逐渐由杠杆水平向精细化运营带来的利润率提升转移。

四、应对的措施

房企自救稳定现金流不可或缺:通过处置资产、扩大融资等拓宽资金流入。包括出售物业、经纪、文旅等公司股权,实行大股东注资、配股融资等。后续在资金压力及并购贷等融资支持双向作用下,不排除开放股权进一步转让。

谨慎投资降低资金流出:资金压力下,为保障现金流谨慎投资亦为必要举措。

业务结构由单一开发转向多元化拓展:围绕地产的业务多元化有望成为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主流房企当前涉足多元化领域包括物管、商业、园区开发经营等,收入占比多位于10%及以内,存量时代进程加深助力多元业务发展,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以日本主流房企住友不动产为例,其于2000财年起分别列示租赁、销售、建筑、经纪等业务。租赁业务现金流相对稳定、经纪业务资产相对较轻,以此形成的多元业务构成在丰富收入来源同时,亦有助于分散、降低风险。凭借模式优化及多元业务加持,住友不动产2003财年以来归母净利润逐年抬升,2021财年创下历史新高(1414亿日元)。

 
 
[ 统计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统计分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