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议央行印2万亿,多生5000万孩子,与房地产什么关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1  来源:大伟看楼市
核心提示:近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个人微博发文称: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解决人口老龄化少

近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个人微博发文称: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解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让未来更有活力,而且不增加老百姓、企业和地方负担,我们研究认为现在只有这个办法最务实有效可行。该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任泽平曾先后在方正证券、恒大集团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也曾担任过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

报告称,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鼓励生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提供额外补贴,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鼓励生育体系。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定期的现金补贴对于生育的影响有正向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鼓励生育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没钱、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支持生育家庭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购房租房补贴、建设托儿所等,这在OECD国家行之有效、能够改善生育率。

报告建议,设计可以参考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最终由央行印钱,不增加地方政府赤字和企业负担,让更多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敢生。

“过去我们印钞票刺激房地产,留下高房价。如果转变为印钞票鼓励生育,将在未来留下一批年轻人,为爱而生,酝酿下一个希望,生就对了。”报告写道。

那么我们国家人口的情况到底如何?其实看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把人口要素放在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人口数量息息相关。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当时中国人口为6亿人,1982年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中国人口为10亿人。在大约二十九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4亿人。从1982年的10亿人口到2019年的14亿人口,37年间增长了4亿人。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增长至75岁左右,看似人口增长的速度变缓,实则人口总基数不断增加。

八亿人口助推中国经济快速跨越式发展,第一次人口红利是低成本劳动力,第二次人口红利是巨大的消费市场。整个路径演变的过程,从农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再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再到自主发展核心高科技产业,打造数字经济,这显示出第三次人口红利是大量精英人才以现代公司形式激发出的创新者力量引领着国家深层次产业变革。

最近一组数据更是让整个房地产市场胆战心惊: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1786万,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

众所周知,自从二孩政策放开后,我国出生人口并不理想,反而从2017年开始,连续4年下滑,到2020年降到了1200万。有人可能觉得这个数据仍然不少,但2020年死亡人口为1036万,意味着实际上只有164万的人口增长。如果出生人口继续下降,那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8.52‰,接近韩国,已经低于日本。从14个公布数据的省市来看,8个低于全国水平,北京、江苏、天津的出生率只有6.98‰、6.66‰、5.99‰,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生育率似乎越低。


这样的出生率,无疑拉响了人口警报。在2021年5月,我国宣布全面放开三孩,一个家庭可以生育三个孩子。随后表示国家将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不过,目前来看,三孩政策推出,效果并不理想。

人口断崖式下跌。一方面人口锐减意味着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减少,供给需求同时减少的情况下会使得房价呈现平稳状态,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人口的数据变化对于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影响:

1:关注1亿人落户指标,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

理解户口这个数据对中国房地产的巨大意义:

户口即户籍,由公安机关户政管理机构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

其次:除了一线城市,其他城市有房即可有户口。

到2020年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3.89%,与90年代不足30%的比例相比,涨幅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也在进一步取消城乡户口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自由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相互交往更加频繁,户口管理所提供的住户人口基本信息也就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管理、国家行政司法都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户口管理也就成为近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其限制甚至镇压职能将完全褪去,而协调、服务职能不断增强。

户口是社区、住户、人口相关的市镇管理和其他行政管理的必备基础,其对身份、权利能力和责任能力等的认定和对管辖权划分的支撑,更是所有国家各项司法活动的必备基础;它既以普遍登记对被登记人形成“被注视”的心理压力,从而可能有利于维护公共安全,还以人身辨认、核实查证、时空管控、促进邻里关系、组织居民自治自卫等多种方式有力支撑各项公共事业、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工作。

有了户口,很大意义上,就有了义务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分配。

2:在落户政策宽松下,各地人才政策频繁发布:

杭州落户门槛降低!专科及以上、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可直接落户。

在2021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从力度与数量看,刷新历史记录。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发布人才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井喷!

从未来发展看,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才政策,均只考虑到了用降低门槛吸引人来,但大部分城市都没有留住人才的措施。这种情况下,吸引来的基本都是购房者。而且甚至有可能出现炒房客借助人才政策不同城市购房落户的可能性。

对于这些城市来说,人才对应的应该是产业,人才对城市的作用也应该是在产业,而不是房地产。

人才政策不能成为房地产调控的窗户,房地产限购关上了房地产投资的大门,太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来扩大购房窗户。

3:中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达到16.21%

分地区来看,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广东、浙江、江苏这些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也接近70%。在这个阶段,未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一大特点是人口从中小城市流向中心大城市,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不过,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虽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较高,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以珠三角为例, 2016年,珠三角净流入人口为2647.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14%。在东莞和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倒挂现象。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20120年,中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达到16.21%,与此同时,人户分离的人口仍然高达2.86亿人。

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差异,首先我们要看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近十年也在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已经顺利实现了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民工群体,由于受各种保障条件和制度的制约,这部分差异的缓解以至消除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4:那些城市人口会继续明显增加?

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省内城市群有序发展,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推动一些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2016年开始,人口出生率一直是走下跌的趋势。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会根本性变化,还是会往下跌。

人口没有增长,意味着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并没有额外的增长。而且中国这三十几年来房地产迅猛发展,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是达到饱和阶段。

可以预见的未来,房地产发展必然是走下坡路线。同样适用于城市。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人口的净流入,房地产发展也会停滞不前,甚至退后,房价下跌是必然的。


 
 
[ 统计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统计分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