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承包市场分析 » 正文

西藏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20
核心提示:作为产业发展高地,京津冀地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统计,2022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实现25114.4

作为产业发展高地,京津冀地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据统计,2022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实现25114.4亿元,是2013年的1.5倍,年均增长4.5%,占全国比重为6.3%。

截至2022年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60家,比2013年增加了15.8%;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0多家,分别占全国比重12%和9%。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对接、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编制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协同发展见实效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制定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进行引导。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为首要任务的前提下,北京的经济结构从“大而全”迈向“高精尖”,京津冀的产业发展也从独善其身逐步转向三地协同,谋篇发展成果显著。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牢牢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牛鼻子”,2014年以来,北京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为首都“高精尖”经济创造空间。

与此同时,北京也在逐步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据了解,天津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77家,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3名;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制造业单位数区域占比由协同前的54.6%提升至2021年的79.3%。

目前,京津冀三地企业累计在京津冀区域互设分、子公司超过9万户。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电力装备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产业链协同逐步强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以城市为支点,引导和承载高端要素与产业功能,形成区域内部资源的自主流转互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几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产业不断集聚,重点建设的曹妃甸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等“4+N”平台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据了解,京津冀地区累计创建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

此外,随着5G网络共建共享不断深化,京津冀地区通信网络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京津冀地区共建成5G基站20.5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城区均已有5G网络覆盖。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2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高端制造业利好区域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刻调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协调推动京津冀三地聚焦产业协同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据仲量联行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米阳介绍,近10年间,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风潮集中在科创领域和第三产业,北京受益于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乘上这一轮风潮实现快速增长,多元化的“双创”企业和巨头型的互联网大厂均持续支撑城市发展。

而“十四五”期间,高端制造及高精尖产业升级迭代的风潮,将助力天津和河北吸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数据中心等高端技术及企业,有效调节两地发展速率和均衡水平。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京津冀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重要集聚地,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在今年5月底于河北沧州举办的2023京津冀国际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上,35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领域投资合作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生命科学园建设、高端制剂产业化、兽用生物医药、细胞产业、大健康养老、智能医疗器械生产、免疫检测等领域,总金额105.33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在上述大会上指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利用区位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项目,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组织产业链各个环节高效协同,同时,建立更加稳健长效管理和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

此外,在数据中心建设领域,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北京市及周边数据中心一直是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优质资产。根据高力国际的统计,2022年北京市新增数据中心机柜约3.3万个,2023年北京市机柜总数量将达24万个,主要分布在顺义、昌平、房山、亦庄等传统区域,预计2023年企业将会加大对数据中心的投入力度。

北京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统筹布局,业内预计后续会有更新功能、更节能的数据中心获批。

为深入推动三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工信厅于5月底共同签订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2023年)》。

根据方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工信厅分管领导将分别担任6条产业链牵头链长,高位推动三地联合开展强链补链相关工作。其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氢能、生物医药2条产业链;天津市工信局牵头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2条产业链;河北省工信厅负责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2条产业链。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省市将进一步明确各自分工,深入研究产业链关键问题,联合开展强链补链招商,打通京津冀三地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和“堵点”,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米阳表示:“在过去几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打好基础,在交通一体化、产业功能转移和设立新的增长极方面持续发力,这是下一阶段发展必要的准备工作。但是,这些前期工作向经济发展的传导效果不足,没有在经济统计数据的成绩单中显现。下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新的10年周期,政策需要实质性地引导人口、资源、技术、企业实现多节点转移。”

 
 
[ 统计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统计分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