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政策“三连发”带火市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建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4
核心提示:5月A股市场走势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17日前房地产和建筑材料行业分别以17.58%和9.78%的涨幅强势出圈。这背后离不开近期房地产市

5月A股市场走势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17日前房地产和建筑材料行业分别以17.58%和9.78%的涨幅强势出圈。这背后离不开近期房地产市场的利好频出,“五一”前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热点城市落地房地产优化调整政策,5月17日又迎来房地产金融政策“三连发”。上述国家层面密集的会议和政策支持,无疑为地产及建材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信号,也预示着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经历重要的变革时期,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筑业作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基础性行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房地产和建筑业正走在以智能建造为建设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全面转型、以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新时代,数字技术引领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建造”,住建部新规指向建筑垃圾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严峻挑战,近年来众多国家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纷纷采取行动,制定并执行旨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以确保达成《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全球温度控制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全力推进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管理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向推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2024年1月,住建部就行业标准《建筑垃圾就地分类及处理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准规定,建筑垃圾应从源头按照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进行分类。在现场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对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就地利用。不具备就地处理或利用条件时,则应转运到建筑垃圾设施进行处理或资源化再利用。

根据新华社2021年12月9日援引住建部的数据,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已经超过20亿吨,这一数字约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8倍,占到了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近4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旧城改造的深入,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预计将持续增长。据预测,到2035年,全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可能会达到约35亿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建筑废弃物将成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纵观全球,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而我国仅为5%。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已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具体来看,其中美国早在1980年代起便通过实施《超级基金法》,从源头控制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了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实现了约70%的废弃物被再生利用的成果;德国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利用建筑废弃物的国家,则以其高效的垃圾处理市场而著名,目前拥有200多家专门从事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的企业,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超过87%;而日本将建筑废弃物定义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设副产物”,并自2019年底实现了近乎100%的资源化利用率。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巨大,多省市印发相关条例

据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教授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但仍急需基于建筑工程采用逆向物流、人工智能、BIM等多途径方法交叉运用,系统研究绿色施工、绿色拆除、建筑垃圾分类处置、资源化利用、监测与精准管控等全生命周期绿色关键技术,并将技术嵌入整个城市治理体系,为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在政策、管理、技术、应用、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从我国当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来看,市场空间正逐步从上游厂商向中下游渗透。目前上游厂商包括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上海山美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垃圾处理设备制造企业;中游厂商包括以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鸿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企业;下游厂商包括以上海青浦再生建材有限公司、青岛绿帆再生建材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再生建材销售企业。

与此同时,随着天然砂资源的短缺和砂价的上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北京、河南、湖南、山东、陕西、安徽、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

上述发展空间促使我国各省市在建筑垃圾利用领域推动政策多点开花。例如,山东省济南市围绕执行《济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展开行动,通过《关于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出台具体措施,计划分批次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各区建立至少1至2家大规模企业,并合理布局装饰垃圾的中转站和处理厂,目的是将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

同样,北京朝阳区也不甘落后,制定了《朝阳区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作实施意见》,目标是在3年内通过优先使用再生建材等措施,使约200万吨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预期资源化率达95%以上。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更是印发了《关于浙江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质量提升及推广应用,积极构建资源化利用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处理水平。

“全域无废”的浙江省,2023年度案例中鸿翔环境3项入围

率先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首个开展“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所有设区市入列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百城建设名单,“蓝色循环”塑料污染治理项目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杭州亚运”成功打造亚运史上首届大型“无废赛事”......一系列具有辨识度、引领性的重要成果背后,是浙江省在绿色建造方面富有创新的路径探索。

2023年,为了持续扩大示范引领效应,浙江省建设厅组织开展了一项旨在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共计挑选出44个代表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案例,其中有一家企业同时入围三个项目,分别是位于海宁市的“建筑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嘉善县的“建筑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嘉兴秀洲区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这家企业便是鸿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入围的三个项目中,海宁市建筑垃圾特许经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装修垃圾资源化加工利用项目专注于装修垃圾、拆建垃圾及园林垃圾的综合处置。该项目具备年处理建筑废弃物100万吨的体量,显示了其在垃圾处理规模和能力上的显著优势。荣获了“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绿色建材、世界品质、浙江制造、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不仅如此,该项目的绿色厂区更是集环保科普教育、国际高新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被誉为浙江省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作为一家专业性的环保科技公司,鸿翔环境长期致力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和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与技术引进,成功创建了一套建筑垃圾智慧协同处置体系,对“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工程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实现“五位一体”综合循环利用。工厂装配了国内一流的建筑垃圾的破碎、分选、生产设备,采用智能分拣、自动化破碎、多级筛分,对异常复杂的建筑垃圾进行高效精准的分类。

自2014年成立以来,鸿翔环境以嘉兴为中心,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持续推动品牌和环保理念的发展。经过近10年深耕发展,目前公司在海宁、嘉兴、嘉善、江阴等地拥有六个资源化处理基地,技术工艺水平全国领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公司研发的荷兰砖、透水砖、生态挡墙等再生产品已应用于新开京杭大运河、中石化上海基地、杭州亚运村、浙大国际校区项目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建筑垃圾”的第二次生命支撑了多个城市实现绿色发展。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 统计分析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统计分析
点击排行